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它承载了人民群众最热烈的情感、最美好的期盼。春节包括了众多民俗活动和非遗实践,这些民俗与非遗,让年味更浓,让生活更美,也留下了浓浓的乡愁。2025年春节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非遗”元素与新春佳节相遇,会擦出怎样绚丽的火花?
【新春记录】2025年1月15日,杭州市西湖区第四届新春文化集在北山街道举行。一些小朋友在家长陪伴下前来感受非遗的魅力,迎接新春佳节。一名小朋友在活动现场写“福”字。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摄
【“非遗”元素】中国书法
(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新春记录】2025年1月18日,重庆市黔江区“藏在‘年’里的民俗体验公益活动”在区图书馆举办,一名家长和小朋友在展示剪纸作品。新华社发(杨敏摄)
【“非遗”元素】中国剪纸
(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新春记录】“2025‘年’在一起两岸春联年画漫画展”1月18日在台北“江山如此多娇”艺术馆开幕,共展出50位台湾艺术家、10位大陆艺术家的150余幅作品。参观者在台北“江山如此多娇”艺术馆观看展出的春联。新华社记者 陈君 摄
【“非遗”元素】楹联习俗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对联等通称,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为上联,左为下联。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性,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性的对仗最为关键。写春联、贴春联作为春节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在辞旧迎新、祈愿吉祥的意义背后,更通过楹联普及词义词性、平仄节律、形式句法等方面的知识,树立文化常识,培养语言习惯。
【新春记录】2025年1月18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蔡界村举办的“新春欢歌奔富途 瑞蛇迎春福满乡”村落文化节上,村民在舞龙。新华社发(姚海翔摄)
【“非遗”元素】龙舞
(2006年—2021年多种龙舞分五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舞龙灯”,是中国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民间舞蹈。这种舞蹈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龙舞风格迥然不同。
【新春记录】蛇年春节临近,各地赶制富有美好寓意的花馍供应市场,为佳节增添喜庆气氛。2025年1月18日,在山东省滨州市一家花馍生产企业车间,面点师加紧赶制“醒狮蛇”花馍。新华社发(初宝瑞 摄)
【“非遗”元素】面花
(2008年—2014年多种面花分两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面花俗名“花馍”“窝窝花”“糕花”,也称“面塑”,是流行于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等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食用塑作艺术,同时也是一种与民众生活十分贴近的节俗艺术。
【新春记录】近日,中国·淄博2025花灯艺术节在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玉黛湖公园拉开帷幕。此次花灯艺术节设置了齐都盛世、欢度中国年、年味小镇等六大主题展区,共布置大型花灯120余组。2025年1月20日晚,人们在淄博市玉黛湖公园观赏花灯。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非遗”元素】花灯
(2006年—2014年多种花灯分四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灯,又名灯笼,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现代社会多于春节、元宵等节日悬挂,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来源:新华社、中国网、环球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责编:张弛 校对:王梓辰 审核: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