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第一,提高财政赤字率,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关于提高财政赤字率,我们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有效坚持3%的赤字率。从高质量发展的情况看,从中国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的持续性看,正常情况下,3%的赤字率还是应该得到有效坚持的。但是我们也知道,当前经济运行叠加了债务风险的积累、外部冲击的矛盾以及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上升期。那么,在这一情况下,我们就不能拘泥于一时的所谓量级而不敢突破,特别是还要与改革相衔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一部分中提出,要“增加地方自主财力”。其落点,主要是通过税制改革来增加地方政府的自主财力。但是,改革是需要过程的,尤其税制改革需要一个谨慎而有序的过程,不能寄希望于一蹴而就、大开大合,必须精细化、有效化,统筹兼顾,实现有效落地。
要想把上述事情做好,我们接下来就要综合性地解决好改革的目标、进度和实际推进的安排问题,所以税制改革需要一个有效的过渡期。通过合理调节政府债务来增加地方自主财力,不失为一个贯彻落实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做法。
第二,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持续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两重”即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安全工程,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基础性、支撑性的作用。“两重”项目的关键不在于其自身,而在于其落地为经济发展、产业运行、企业创新提供的生产经营环境、基础设施以及区域资源禀赋。在这一角度上,“两重”项目不能拘泥于简单的收入、回报,重要的是其能够产生的综合性支撑效应,从而使经济、产业以及产业链总体发挥出超预期的效能。
“两新”即耐用消费品的以旧换新与设备更新,尽管分属消费与产能投资,但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紧要的联动关系。从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角度出发,我们的落点一定是通过消费活动的扩张,为消费的快速增长提供基础和支撑,同时确保这一基础和支撑最终表现为产业端的升级、技术标准的提高以及产品、产业的质量提升。也就是说,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必须做到三个目标:一是立足于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平衡和需求扩张中遇到的难题,即提高需求的增速、扩大需求的规模以及降低库存;二是能够为企业研发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新模式创造支撑和条件;三是通过消费品升级的过程,以总需求端的变化和提升带动产业端的变化和提升,进而再获得总需求端的有效呼应,即以更大规模、更高质量、更高标准的耐用消费品的新需求迭代源源不断形成、持续不断积累为目标。
总之,无论是在“两新”端还是在“两重”端,我们都要实现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的适度增长,推动超长期特别国债在一万亿基数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
第三,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其中,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一是专项债应用领域的适度扩张,即某一行业不是不能“进”,但“进”必须要有章法,重点是在关键性、敏感性落点上明确专项债的领域准入问题,形成交叉网状的专项债投向领域的设计和方向;二是扩大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即有效拓展项目资本金的领域、范围,并对资本金的标准、比例作出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专项债用作项目资本金的范围要扩大、标准要提高,进而实现相应企业、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在政府扩表、增加债务的同时得到有效修复;四是通过专项债发行改革、加力使用,实现改革引领和政策加力的有效融合,及其综合效应在2025年的充分表现。
此外,我们还要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加强重点领域保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其中,“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加强重点领域保障”的立足点是优化财政的支出结构、提高存量财政资金和新增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与配置效益,促使它们真正配置给最需要的、最能转化和吸收的主体,同时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的财政支出政策的设计和管理要求。“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是确保“三保”不出问题、不出风险。在这一条件下,党政机关要继续坚持过好紧日子,即杜绝浪费,提高效益,该保障的公共服务要全力保障,该落地的公共产品要全面落地,该形成的政府工作要完整有效、有条不紊、全面协调地落地实施。
此外,2025年的减税工作不是非常重要的政策性投入领域,但仍需继续坚持。近年来,我们在全面减税、结构性减税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低税负的生产经营环境以及合理的税收管理模式与制度。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着力推进有效提高生产效能、优化生产函数的相关工作,为相关领域继续提供税收支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