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布了《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2023年—2035年)》(简称《规划》)。北京,一座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规划》的发布,是北京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一次积极实践,充分彰显了这座城市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责任与担当。
价值梳理:为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织网”。《规划》总结凝练出了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四大价值主题,明确了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涵盖世界文化遗产、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11个大类、18个小项,全面梳理了北京市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保护工作划定了清晰的范围,体现了北京市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系统性思维,不再局限于个别重点文物或区域,而是着眼于整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目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已全面启动,北京市成立了1000余人的基层普查队伍,全面复核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并在全域开展“地毯式、拉网式”调查,全面梳理新发现文物线索,进一步扩充不可移动文物名录,通过“四普”工作把北京市文物家底摸清摸透,为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织好网。
全面保护: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规划》提出,要构建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强化系统保护,筑牢资源本底,要加强保护名录管理,进一步挖掘潜在保护对象,完善保护对象体系;立足北京历史脉络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构建“两山一湾、两区两轴、三带多片”的北京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空间格局;持续开展价值载体系统研究,梳理历史文化资源,明确重点保护内容,确保各类历史文化遗产都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保护,使保护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构筑历史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系统保护,备案博物馆增加近70家、年参观人次增长4500万,全市文物保护工程总数1600余项,修缮资金总量达到80亿元,完成考古勘探面积2.6亿平方米,完成考古发掘面积近100万平方米。
传承创新: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对于“如何传承”,《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加大在城乡建设中的文化传承力度,保护传承好古都空间格局,培育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间,使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建设有机融合,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构建以价值为核心的保护利用体系,通过加大建筑类文化遗产的开放力度、改善街区类文化遗产的人居环境、加强遗址类文化遗产的价值阐释等措施,让文化遗产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在古街区建造中,北京市摒弃“大拆大建”,采用“小修小补”,城市更新将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例如,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完成改造后,再现了驼铃古道、古色古香、店铺林立的繁华盛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模式口打卡。(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河北省定州市清风店镇人民政府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