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入人类非遗“+3”!讲好中国非遗故事

列入人类非遗“+3”!讲好中国非遗故事

 世界非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北京时间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审议并通过我国“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3个非遗项目,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至目前,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其中,列入代表作名录39项,列入急需保护名录项目4项,入选优秀保护实践名册1项。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是改造自然社会的智慧结晶,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基因。纵观此次3个非遗项目成功列入,从“急需保护名录”到“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从濒临失传到再次回归大众视野,其背后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存续力持续提升的生动体现。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为例,因种种原因,一度濒临失传窘境。近年来,无论是开办黎锦技艺传习馆、建立黎锦培训基地、鼓励家庭保持或恢复母女传承,还是打造纺染原料基地、建设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档案和数据库,还是黎锦亮相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组织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技能交流大赛,等等,诸多项目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务实举措、有力行动,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积累了中国经验、贡献了中国方案。

泱泱中华,文明博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扎根神州大地的“中国价值”、立足千百年传统的“东方智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活态呈现和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今日之中国,从宛转悠扬的昆曲到纤毫毕现的苏绣,从鬼斧神工的竹刻到玲珑精巧的玉雕,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凝聚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神州大地上熠熠生辉。放眼未来,如何让千百年来的艺术结晶超越时空浸润我们的心灵?如何让口传心授的生活智慧焕发生机造福千家万户?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唯有坚定文化自信,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方能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增添更多中国色彩。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对历史的守护、对文化的传承、对传统的弘扬,既是每一代中华儿女的责任使命,也事关“何以中国”。当下,复刻“永生”通草花、还原古籍中的美味、变易拉罐为惊艳凤冠等诸多创新展示,启示着我们对于非遗文化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一方面,加强对非遗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依托数字技术手段,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更多的群众近距离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激起文化自信的自觉和传承保护的主动;另一方面,秉持开放包容理念,通过媒体活动、文化旅游等多种方式的交流互鉴,助力非遗文化“走出去”,在讲好中国非遗故事的同时,让世界更好地认识、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与昔,用璀璨的文明之光照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为赓续历史文脉、弘扬中华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坚实底气和强大动力。

坐标是寻根与溯源,目标是未来与精彩。乘此次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之风,让我们聆听文化故事的点点滴滴,走进文化遗产的角角落落,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让更多非遗活起来、传下去,于盛世中华,点赞中国;于中华文化,读懂何以中国。(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委组织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视频转载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