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熠熠生辉

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熠熠生辉

XxjpsgC007142_20241016_PEPFN0A001

10月14日在上海交通大学拍摄的大学生创新成果展现场。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他强调,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希望你们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推动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黄浦江边,创新潮涌。10月12日至15日,以“我敢闯,我会创”为主题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及同期活动在上海举行。“哪吒”项目,大学生产出了具备原创性和引领性的传统和先进技术结合的成果,使其在跨域航行技术上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与前瞻性;“草地修复——行走高原的生态美容师”项目组在四川、青海、内蒙古多地,通过自研生态修复技术,为当地生态和牧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这场以“创新”为名的大赛,引领大学生走进革命老区、脱贫地区、城乡社区,用专业知识、创新成果精准对接实际需求,在投身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提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共上一堂以创新强化家国情怀的“思政金课”。

青年向上,国家向前;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探月探火等重大战略科技任务的许多项目团队,平均年龄都在30多岁;成功发射北斗导航卫星、“悟空号”“墨子号”的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一线科研人员平均年龄不到33岁;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来自一支90后为主体的科研队伍……事实证明,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我们攻坚克难的排头兵、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为我国青年投身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空间和更好机遇,也对青年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青年要弘扬科学精神,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楷模,把国家所需和个人所长紧密结合起来,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把握科技发展前沿,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在服务国家发展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立足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践蓝图,全方位培养和使用好青年科技人才是我国构建战略科技力量、解决当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的重要抓手。要“引”“培”“育”结合壮大青年科技人才队伍,鼓励科研单位和社会力量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奖励,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健全青年科技人才全链条培养体系。要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青年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进一步完善符合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机制。要加大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科技项目、科研基金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搭建平台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渠道支撑。要创新青年科技人才管理的体制机制,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提供稳定的科研条件和潜心研究的良好环境。

互学互鉴,共建共赢。大赛也为推动形成世界青年学生共同思考、共同合作、互相包容、互相支持、携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良好生态持续贡献力量。据悉,514万个项目、2083.6万人次学生报名参赛,覆盖国内外153个国家和地区5406所学校;吸引了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诸多世界名校学子参与……伴随时间的推移,如今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已成为世界青年学生高度关注、广泛参与的国际创新盛会。总决赛期间,世界大学生创新论坛暨世界大学生创新联盟成立仪式同期举行,全球首部《第一驱动力:世界大学生创新发展报告》《世界大学生创新指数标准体系》发布,将为全球大学生创新和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贡献中国标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跨越山海,高质量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深化开放互鉴、促进世界青年交流合作的新局面正在加速形成。

科技创新的时代潮流澎湃,新时代青年意气奋发、大有可为。广大青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永葆“闯”的精神,精进“创”的本领,在广阔天地展现才思,努力成长为敢闯会创的有为青年,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来源:宣讲家网)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转载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