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要护“形”守“魂”

传统村落要护“形”守“魂”

XxjpsgC007141_20241014_PEPFN0A001

这是落日余晖下的广西来宾市象州县罗秀镇纳禄村(2024年10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一座座传统村落,或掩映山间,或坐落溪畔,古朴的建筑、厚重的历史、淳朴的民风,令人陶醉。近日,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推进会在婺源县召开。据悉,截至目前,我国共有815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并实施挂牌保护,16个省份将5028个村落列入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保护55.6万栋传统建筑,传承发展5965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我国将进一步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推动传统村落纳入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组织开展中国传统村落调查评估,完善法规政策标准,进一步强化制度保障。

推动活化利用,激发内生动力。统筹兼顾保护与利用,我们要在弘扬传统文化、保留传统习俗的同时,努力寻找一条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新路径,给村民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加强对反映传统村落特点的保护开发,补足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将传统村落的独特资源变成致富的资产,引导村民深度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推动传统村落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给村民创造就业机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让老百姓得实惠,形成良性循环,延续传统村落的生命力。

 坚持因地制宜,注意乡土味道。提升建筑质量安全和居住品质,我们要在还原历史画卷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逐步完善传统村落的生产、居住、度假、养老等多种功能,打造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的现代传统村落,让传统村落的“烟火气”更旺。持续开展“设计下乡”,结合传统村落自身特点,编制有效的保护规划,通过多学科合作,发挥规划的引领和控制作用,寻找独特发展路径,避免传统村落保护的盲目性、随意性及片面性,走符合实际的路子,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传统村落特点,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突出文化传承,建筑塑形铸魂。传统村落在一代代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承载起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我们从历史文化建筑和传统文化习俗活动寻找历史文化记忆,让传统村落的家乡味道变得厚重。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利用好传说和典故,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加强常态化、多元化宣传推广,推动村史村志编写,研究梳理传统营建营造智慧,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让传统村落更有吸引力、更具文化内涵、更有文化影响力,让传统村落的“文化味”更浓。

强化政策支持,集聚各方力量。强化农村基层党建引领,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坚持村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助力,搭建村民、政府、社会力量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台,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实现企业盈利、村民受益、传统村落得到保护的多赢局面,给传统村落注入发展力量。强化规范引导,我们在用好先进的经营理念盘活当地资源的同时,要避免过度商业化,确保不侵害村民利益,避免大拆大建、拆旧立新,护住传统村落中各类文化遗产的“形”,守住传统村落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魂”。(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延安市接待处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转载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