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1日,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稻田,农机在进行收获作业。新华社发(张国俊摄)
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秋粮收获高峰期,连续6天日收面积超过3000万亩。截至10月10日,全国秋粮已收获54.8%,进度同比快1.7个百分点,全国秋粮有望再获丰收。“粮”辰“丰”景如画,不仅是稳住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也把大国粮仓根基夯得更实。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今年的粮食生产经历了多重考验,克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实现夏粮增产、早稻稳产,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粮食生产延续好形势,背后是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扶农、惠农政策,多措并举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同时带领广大农民克服农资价格上涨、极端天气频发等多种挑战,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保障了秋粮生产,全力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作为全年最后一季粮食,涉及品种多、范围广、数量大,秋粮的丰收,意义重大。一方面,相关数据显示,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大头,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四分之三,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主要取决于秋粮。另一方面,秋粮面积增加、大面积单产提升效果初显。无论从哪个维度看,全力保障秋粮丰收、颗粒归仓,都是当前各地面临的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对此,各地各部门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好各项工作措施落实,抓住最后的窗口期,精心抓好秋粮后期田管,持续落实稳产增产关键措施,努力增加粒重、提高产量。
岁稔年丰令人欣喜。然而,也应清醒认识到,尽管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生产已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农业产业和农业科技在世界粮食生产领域的比较优势不明显、人均耕地拥有量不高等原因,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突出底线思维,从战略高度认识粮食安全问题,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谋划好粮食生产,保障好粮食安全,把重农抓粮的各项措施抓得更紧、落得更实,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真正做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实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坚持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给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保障粮食产能进一步夯实基础。
种得好,买得出很关键。粮食丰收丰产之后,还要创新粮食的收购、售卖等途径,倾听化解农民的急难愁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秋粮从田间地头收获后,还要对其进行烘干、入库、储存储备等工作。秋粮收购期间,各地应加强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管理、服务、运营,及时为农户提供粮食清理、干燥、收储等服务,协力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促进粮食提档升级。同时,粮食企业可以加强与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开展预约收购、订单收购、上门收购、绿色通道等个性化服务,切实解决卖粮难题;定期发布秋粮生产、质量、收购、价格等相关信息,主动对接农民售粮需求,创新优化服务方式,为农民少排队、快售粮,卖“明白粮”“舒心粮”提供便利。
仓廪实,天下安。秋粮有望再获丰收,这有力检验了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多措并举、凝聚合力,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河南省信阳市纪委宣传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转载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