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玉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向2023年北京文化论坛所致的贺信中指出:“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显然,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厚重的历史文脉,也是以北京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来说明、见证、例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
那么,北京是怎样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理念的呢?《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指出,按照“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确定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大力传承发展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着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应有贡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指出,要“传承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古都文化是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凝聚融汇、传承积淀的文化宝藏,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要“不断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
一、古都与古都文化
(一)什么是古都
“都”是形声字,字形从“邑”,指的是城市,也就是人聚集的地方。
“古都”的形成,通常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建都历史悠久,通常是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二是都城的地理位置和山川形势,也就是自然资源优越;三是通常由我国历史上某个王朝或政权的都城发展而来;四是建设宏伟,有一定的城市规模;五是通常在都城的遗址上或其近旁,存在后续城市且是国家级或较高级别规格的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此可见,古都文化也具备一些特征,如历史源远流长,有一定的区位特征等。
从北京的历史地图上,我们就能发现北京的区位特征。北京位于呈巨大三角形的华北平原的最北端,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是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两山在南口相交,形成了人称“北京湾”的小平原。这样一个地理位置,使得北京地区成为古代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这也是古代王朝定都于此的战略考量之一。
北京古都文化的主体,指的是辽、金、元、明、清等时期作为全国首善之区所创造的文化成果、遗迹,以及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北京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数万年的人类居住史,因为这一系列历史文化资源、地域文化积累,都是有连续性的。正因如此,北京的文化积淀非常厚重,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多的文化遗产,大致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物质文化方面,如城池、宫殿、护城河、庙宇、园林、道观、大运河,以及我们发掘出的古人日常生活用品;二是精神文化方面,主要是我们所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思想观念、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等。
(二)北京古都文化历史
西周时期,北京地区被称为“蓟”。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分封蓟国,建都蓟城,是当时的南北交通枢纽。前657年,在今房山区琉璃河遗址的燕国兼并蓟国,并将都城迁至蓟城。此后,北京地区在西汉时期被称为“燕”;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称“幽州”;隋时称“涿郡”,唐代又改为“幽州”。
辽时期,北京地区被称为“南京”。公元938年,契丹南下,升幽州为陪都,号南京。1122年,金军占领该地区。1123年,宋朝又从金人手中接管辽南京城,设立燕山府。金时期,北京地区被称为“中都”。1125年,该地区重新落入金军手中,燕山府先后改为南京、燕京。1153年,金都城迁入燕京。1154年,改为中都,意为“取其为天下中”。元时期,北京地区被称为“大都”。1215年,蒙古军攻陷中都城,废中都,仍改为燕京。1264年,忽必烈改燕京为中都,并于1267年在中都的东北郊外建新城,即元大都,奠定了北京城的基础。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元大都。
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改为北平府,意为平定北方、北平之始。1369年,置北平行中书省。1376年,改北平行中书省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1403年,朱棣在南京称帝,改北平府为顺天府。1421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1644年,清军攻入北京,改为顺天府,号北京。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仍称顺天府。1914年,改顺天府为京兆。1928年,废京兆,改为北平。1930年,改为北平市。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1945年,北京地区被收复后更名为北平。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自即日起,改名北平为北京”。9月29日,会议一致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这是“北京”一词身份的又一次飞跃。
现在,我们对北京文化建设的目标已发展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首都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来理解这一阶段的首都文化发展。可以说,北京古都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有力见证核心,也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基本内涵。
二、古都文化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一)北京城市规划的四个里程碑
根据侯仁之先生的理论,北京城市规划有三大里程碑:一是历史上北京城的中心建筑——紫禁城,代表着封建王朝时期北京城市建设的核心,是传统建筑艺术杰作,也是北京古都文化的核心载体,至今屹立在城市空间结构的中心,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二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在北京城空间结构基础上,通过改造突出了标志社会主义国家的天安门广场,赋予了中轴线全新意义,即在文化传统上承前启后的特殊含义;三是亚运会的召开和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兴建,显示出了北京这座城市走向国际性大城市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
在三大里程碑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第四个里程碑,那就是新时代以来,北京在古都文化保护、发展、传承和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卓越成就,特别是中轴线申遗成功。在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对北京进行考察之后,我们对北京的文化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定位,促使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古都文化保护进入新的时期。
(二)首都是国家的文化象征和标志
北京古都文化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基本内涵,所以我们要将其放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去理解,也就是将其放在首都文化功能这样一个范畴中去理解。北京具有怎样的文化功能?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北京的文化功能一直有着一个共识,那就是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首都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十一次视察北京、二十一次对北京发表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么样建设首都的重大命题,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特别是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北京在如何践行自身功能上,也是与整个区域的发展,如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这其中有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即我们把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以及首都的文化功能放在区域发展的层面上考量,又把区域发展放在文化强国建设乃至中国式现代化的层面上考量。所以,我们要理解文化,就不能单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单纯地理解文化。要想真正理解文化,在实践中发挥文化的作用,我们就要用联系的观点思考北京的文化。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北京的战略定位,即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为什么“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定位如此重要?因为城市的功能定位决定了这座城市发展的走向,也决定了城市整体的发展空间,也就是城市的顶层设计,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包括首都文化建设、古都文化建设以及文化的保护、发展、创新等诸多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之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注北京的古都文化,是因为古都文化是北京的灵魂,也是北京城市韵味的源头。因此,保护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正是我们的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2021年,我们出台了新一版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明确了保护范围,要求落实应保尽保,强调“坚持名城保护的整体性、全覆盖,明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范围涵盖本市全部行政区域,做到应保尽保”,“把老城整体保护作为重中之重,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共编制了七版城市总体规划,对文化都是非常重视的,但不同时间段的重视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在“四个中心”的定位下,《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对北京首都文化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实际上,即使放眼全球,北京在城市文化、历史文化、古都文化方面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也引起了众多国际学者的关注,如丹麦学者罗斯缪森在《城市与建筑》一书中指出,“北京城乃是世界的奇观之一,它的布局匀称而明朗,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在国内更是如此,侯仁之先生在《北京城的生命印记》一书中对北京的老城与古都文化作出了非常高的评价——“史无前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