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0日,老人们在社区邻里中心欣赏越剧节目。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岁岁重阳,今又至。今年10月11日,农历九月初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也是我国法定的第12个“老年节”,这一古老而温馨的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始终把“尊老”奉为立身处世的大德。自古以来,九月初九就被赋予了“长寿”的含义。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通过祭祖、登高、敬老等活动,表达对已逝祖辈的怀念和对长辈的感恩之情,这既是对祖先的礼敬,也是对孝道文化的传承。随着时光变迁,重阳节逐渐衍生出了登高“辞青”、出游赏景、赏菊、插茱萸等民俗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老龄工作,精心谋划、统筹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专门出台并实施中长期规划,从2013年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到《“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规定10月为“敬老月”,从不断完善多元化养老护老架构到建立健全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供养为支撑的新型养老体系……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老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情与关怀,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如同绚烂的晚霞,美丽而宁静。
重阳佳节年年过,尊老爱老时时做。尊老敬老,其实最为重要的,在于陪伴。“你把我养大,我陪你变老”把尊老敬老变成日常行动。一方面,要多回家看看老年人,让他们有可倾诉、能倾诉的对象;另一方面,更要时刻关注老人的爱好和精神需求,经常给老人打电话问候关心一下,走进老年人的内心,知道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只有把尊老敬老变成日常行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平日里的一种习惯和自觉,才能让老年人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对于社会而言,要用关爱之心,化解助老难题,需要拿出更具体、更贴心、更务实的行动。对于个人而言,应择善而行,积极奉献一片爱心,向有需要的老人伸出温暖的双手,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老人、爱护老人、学习老人的良好社会氛围,让老年人充分感受到全社会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最美“夕阳红”的美好图景就会在中华大地铺展开来。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年龄从不是定义人生的唯一标准。要知道,年长不等于衰弱、老龄不等于无用。老年人拥有自己的经验和优势。晚年生活,同样可以充满活力与激情。老年人要保持“老当益壮、老骥伏枥”的积极心态,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或者参与志愿者活动,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尊老敬老,善德之始。在重阳节继承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传统美德,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维护老年人尊严和权利,让每一位老人都能生活得安心、静心、舒心,方能让“夕阳红”散发出更加灿烂美好的光芒。(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河南省信阳市纪委宣传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转载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