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亚兰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我发言的题目是《以“第二个结合”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二个结合”,也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也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为我们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内涵,为我们进一步激发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下面,我以北京的生动实践为例,从四个方面进行交流:
一、厚植“魂”与“根”:守正创新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作为历史悠久的东方古都,北京的历史文化享誉中外,辉煌成就有目共睹。如何坚守好这个魂与根?可以说“第二个结合”给出了守正创新的方法论原则。以守正为前提和基础,守住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落实“看北京首先从政治上看”的要求,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凝心铸魂,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内化为我们的思想和实践的政治自觉和文化自觉,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形成新风尚。同时,以创新激发活力,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地挖掘利用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五千年当中蕴藏的独特价值,以新的思路、新的机制、新的形式来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最近大家都听得比较多的就是关于北京中轴线故事,可以说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成功就是有力的见证。为保护好北京中轴线,这是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可以说北京历时13年挖掘中轴线的历史文化资源,把文化的遗产保护和老城的复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疏解、修缮、更新,从中轴线北端,大家能看到的钟鼓楼光影秀——“时间的故事”,还有到南端永定门御道故事的寻访讲述,这些都是古老文化和现代生活相得益彰的表现,展示着城市的深厚积淀和勃勃生机,也凸显着北京作为世界著名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价值,集中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所以我们这次文化论坛应该说在六个平行论坛,包括相关的沙龙活动当中,包括我们大厅的展览展示,都有关于中轴线的传播和讲述,因为它承载着太多中华文明的故事,向世界、向来参加北京文化论坛的各界嘉宾和友人讲述我们古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案例。
二、聚焦“供”与“求”: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时代,我们国家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当中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强调以人为本这样的精神底色。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我们需要坚持“第二个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塑造当代新生活、文化新面貌和社会新风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工作导向,既要紧紧地依靠人民,更要服务于人民。一方面,文化创新创造离不开人民的主动性,要充分地激发人民的历史主动和历史创造精神,汲取人民群众当中的智慧和力量,增强我们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另一方面,要以文化发展的新成就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
今年暑期,“博物馆热”可以说是持续升温,在北京的各大博物馆,包括像中国考古博物馆、首博等都迎来了参观的高潮高峰。新落成的文化地标——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暑期精心策划组织的“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览,吸引了各方面的关注,成为了火出圈的文化现象。据统计,全市7月份博物馆的接待量达1100万,部分热门博物馆单日观众服务接待量已经超过了历史单日最大的承载量,这就充分反映了我们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对精神文化的旺盛需求。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北京市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各大博物馆不仅通过优化预约机制、升级票务系统、提升单日预约限额、延长开放时间等(措施)来满足观众的需求,同时通过丰富藏品、完善设施、深化展陈、拓展领域等来改善各方面观众的体验。可以说,传统文化一跃成为顶流,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得到了充分的迸发,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博物馆集群焕活出圈,“博物馆之城”建设成绩亮眼,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城市文化地标和文化品牌影响广泛,成为展现我们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三、沟通“今”与“昔”:深化实践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理论创新来源于伟大的实践,是对过往经验的总结和提升,而创新理论带来的思想解放又将指导新的社会和文化实践的开展。“第二个结合”坚持创新创造的现实导向和实践面向,理论联系实际,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近年来,北京市积极推动文化的创新创造,以现实对接传统、过去连通未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予以现代转化,让传统文化跟随时代进步与日俱新,顺应时代潮流开拓新发展的局面。北京充分发挥在数字技术领域领先全国的科创优势,积极地推进以数字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科技”的融合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字文化企业,形成了具有良好口碑和市场竞争力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数字化展陈引领文旅新风尚,我们在各大博物馆看一些展览的时候,数字展柜、智慧展柜,让一些文物的细节在观众指尖放大;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零距离观察宫殿、遍览藏品,古画“互动感知”盛宴、“时空盒子·明清北京城”,这是利用数字展陈的一些项目,我们利用数字技术重现过去的光华和重现遗产超越时空的魅力,让传统照进现实,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国潮热”。
四、扩大“传”与“受”:开放包容构建文明交流合作新格局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也是文明的灵魂。“第二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是在中华大地上创造的、体现中华文明基本特征和传统文化基本特征的文明,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革故鼎新的文化基因。同时,中华文明也在和其他文明的交流交融当中汲取精华,不断增强生命力和文化活力。
在中非合作论坛的互动体验展区当中,外国友人在围观我们的京剧脸谱,脸谱旁设置了二维码,大家用手机扫一扫就可以聆听与之对应的京剧唱段,这个设计让手工艺品突破了静态的展示,赋予了观众更丰富的沉浸式体验。展品当中还有故宫零废弃的项目,就是用玉米秸秆做龙纹浴巾、以茶叶末做成茶具,把这些边角废料变身为环保文创的产品,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通过现代技术传递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受到了国际友人的广泛赞誉,为全球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思路和实践案例。近年来,在北京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国际电影节,包括北京文化论坛等一系列国际交流平台不断地吸引着多领域的国际友人、各方面的专家进行合作交流,让我们的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兼收并蓄、汲取养分,同时在互学互鉴中返本开新、保持生机活力,可以说“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了北京篇章,为促进文明多样性和人类永续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我的交流就到这儿,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