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致辞 ——在2024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传承:历史文化与发展道路”平行论坛“‘第二个结合’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沙龙活动上的致辞

嘉宾致辞 ——在2024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传承:历史文化与发展道路”平行论坛“‘第二个结合’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沙龙活动上的致辞

图片1

谢辉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教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和大家齐聚一堂,见证2024北京文化论坛的胜利举办,共同探讨“第二个结合”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一重要主题。首先,我谨代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向出席本场专业沙龙的海内外嘉宾,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问候和热烈的欢迎!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向2023北京文化论坛致贺信,深刻阐明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文化胸怀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鲜明宣示中国将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同全球各地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坚定决心和政策主张,为北京文化论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24北京文化论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致2023北京文化论坛贺信精神,以深化文化交流,实现共同进步为年度主题,凸显“1+6+32”特色,即1场开幕式即主论坛,6个平行论坛,32场专业沙龙。

今天的这场专业沙龙作为2024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传承:历史文化与发展道路”平行论坛,将通过探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持续为中国发展道路注入新活力。“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历史和实践都告诉我们,绝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绝不能抛弃中华优秀文化这个根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是实践选择的结果,也是文化选择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首先要让马克思说汉语,这种语言层面的转换不是简单的翻译问题,而是以中国人所特有的思维习惯和研究言说方式去解读马克思主义,其结果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式诠释。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治国理政的全局出发,将文化的繁荣兴盛置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统筹考量,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古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经过马克思主义学说及其实践的洗礼和激荡,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得以重新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至上观点激活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激发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革故鼎新的生生变易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学说激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同社会愿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重铸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世界观和辩证思维。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通过结合,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提供了文化沃土,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同时,“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它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立足新时代,我们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强化大局观念,找准学术研究切入点,唱响宣传宣讲主旋律。面对新任务,要坚持“首善”标准,以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为战略牵引,主动加大首都社科资源统筹力度,更好地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让我们以2024北京文化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凝聚协同力量,乘势而上,久久为功,为携手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新图景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预祝2024北京文化论坛“第二个结合”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专业沙龙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