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24年9月19日拍摄的秦皇岛市山海关区角山长城(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9月26日,“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题词40周年活动在北京市八达岭长城脚下举办。
长城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长城广泛分布于我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造存续时间超过2000年,不仅是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更是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1984年,邓小平、习仲勋等领导同志为首都一些单位发起的“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题词,激发了海内外中华儿女保护长城的热情,推动长城保护上升到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开创了长城保护的新格局。四十年间,长城沿线地区持续更新理念、完善模式、创新方法,汇聚起保护长城和传承文化的坚实力量。
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守护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生生不息,成为新时代以长城保护传承长城文化的主旋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长城保护总体规划》《长城维修工程施工规程》相继发布,国家文物局不断加大长城文物保护修缮力度,加强重要点段巡查与工程检查,持续推进国家级和省级长城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谋划依托长城重要点段保护利用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长城文物主题游径。北京石峡村充分利用长城资源,保存原始风貌,发掘传说故事,探索文旅融合,发展起远近闻名的民宿和丰富多彩的长城文化、非遗文化,人气高涨、产业兴旺。石峡村的变化,正是乡亲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生动缩影。
“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这是文化遗产保护成效的生动体现,也是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方式。长城沿线15个省区市在协同探索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的过程中,呈现出人熟、事畅、心齐的喜人画面,带动长城脚下一个个小康村串珠成链。巍巍古长城见证着国泰民安,更鼓舞着一代代人以历史文化财富为基创造美好的今天和明天。
抓好长城保护传承利用任重道远。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总体规模大、分布范围广。保护好、传承好长城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长城沿线共同的责任,各地要坚定文化自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悉心呵护长城一砖一石,发掘阐释好长城历史文化,系统梳理本地区长城资源的年代、类型、分布特点、营造方式等,齐抓共管,守土尽责,形成长城保护合力。
让历史遗产绵延千年,让文化记忆悠久传承。守护巍巍长城,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留住历史根脉,持续改善长城保护状况,有效发挥其综合效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续写新时代的长城故事,让这份穿越千年的宝贵遗产,在岁月长河中历久弥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强大奋斗力量。(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河南省信阳市纪委宣传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转载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