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论坛:深化文化交流实现共同进步

北京文化论坛:深化文化交流实现共同进步

XxjpsgC007161_20240919_PEPFN0A001

这是9月19日拍摄的2024北京文化论坛开幕式现场。 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9月19日至21日,以“深化文化交流 实现共同进步”为年度主题的2024北京文化论坛在京举行。3天时间里,1个开幕式暨主论坛、6个平行论坛、32场专业沙龙,以及多场配套活动密集举办。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余位国内外嘉宾深入交流对话,共享文化发展新理念、共商文化建设新思路、共辟文明交流新路径,论坛取得丰硕成果。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多元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更赋予了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澎湃活力。“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445公里“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主线亮相;三山五园荣获“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称号……自2022年首届北京文化论坛举办以来,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加速推进、不断取得重要进展。我们要以连续举办北京文化论坛为契机,讲好中国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京”彩故事,擦亮首都文化“金名片”,展现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

悠悠京华文脉,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生动见证。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在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过程中,始终将赓续历史文脉放在重要位置,努力探索让古老文明焕发新生的新路径、新方法。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展现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的发展演变,为城市遗产的认定和保护打开了新的视角。从2017年将“积极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写入城市总体规划,到2022年制定出台《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北京为保护特定文化遗产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正是这样的保护决心和力度,让中轴线成为首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论坛期间,“加强文化传承”是中外嘉宾热议的话题之一。用好中轴线申遗成果,进一步推动老城整体保护,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推进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提供更多高品质文化空间、高质量文化产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满足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北京文化论坛是一场文化创新成果展示交流的盛会。不论是通过引入新业态、打造新场景,不断迭代升级的北京隆福寺文化街区;还是推出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等一系列举措,让京剧、昆曲、相声、民乐等轮番上演,打造出“会馆有戏”文化品牌的老会馆……近年来,北京不断以“创新之笔”书写文化建设新篇章。此外,北京还坚持“文化赋能城市”,形成北京坊、798艺术区、首创·郎园Station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打造出首都特色文化名片。地坛公园,40万种图书展销,2024“我与地坛”北京书市现场人头攒动;园博园内,200余组花灯流光溢彩,2024年北京中秋国庆彩灯游园会吸引众多群众……论坛期间,多种文化活动火热开展,为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北京以文化论坛为契机,坚持创新创造,推动借助科技信息手段,继续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合作搭建更多平台、创造更多机会,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近年来,北京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不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市、区、街乡、社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平均覆盖率达到99%,基本建成“15分钟文化服务圈”,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2024北京文化论坛致力于打造全民共同参与的文化节日,引领公众共享全国文化建设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成果。“大戏看北京”展演季,50余家文艺院团及演出机构的114部精品剧目在40余家剧院、演艺新空间展演展映;优秀视听精品展播展映,展播展映200余部优秀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网络电影……论坛期间,丰富多彩的配套活动纷纷亮相,真正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把准群众文化需求方向,推动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推动作用。

历史与现代交汇,传承与发展相融。北京不仅有着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还为创新文化、潮流文化的生长提供了丰厚土壤。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北京正不断在深植文化根脉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对外窗口作用,努力建设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来源:宣讲家网)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转载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