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浪漫可以具象,那么中秋节一定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在这样浪漫的日子里,我们阖家团聚感受“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的美好时光,细细品尝“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幸福滋味……明月千里寄相思,让我们在赏明月、品佳肴、话未来中,诠释新征程上的“中国式浪漫”。
诗词中的“中国式浪漫”,有思乡爱国的情怀。月圆人团圆,自古以来,世人总是以月遥寄相思。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到“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中,月亮有着独特的思乡气质。那一轮明月,自故乡记忆而来,照见过离愁的深厚。当我们遥望中秋圆月,淡淡的乡愁总会在不经意间被触发,思乡的情绪也会在悄无声息中滋生蔓延。乡愁是乡间蜿蜒曲折的小路,是门前静静流淌的小溪,是“歌声振林樾”的田园牧歌,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暖暖爱意。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也渐渐读懂了余光中先生将乡愁比作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和浅浅的海峡之中的深刻用意。一轮明月、一抹乡愁,根植于五千年浩瀚的中华文脉,让无数海内外中华儿女心心相印。月影照疏桐,月光如水牵动着“一种相思”,飘零着“两处闲愁”,承载着厚重绵长的乡愁,也蕴藏着“中华儿女是一家”的家国情怀。
故事中的“中国式浪漫”,有勇攀高峰的创新。在中国的古老传说中,流传着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神话传说,中秋节也因此寄托了华夏儿女对星辰大海的向往、承载着我们对美好未来的希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浪漫基因,在苍茫浩瀚的星河里流淌。酷爱“浪漫”的国人将对月亮的这份情怀倾注到航天事业里,从“东方红”响彻太空到“中国天眼”凝望苍穹,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八号,从天宫一号到问天升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发展,一次次刷新中国航天技术的新高度,让“可上九天揽月”成为现实。如今,以“天宫、神舟、嫦娥、玉兔”等命名的航天重器,让航天科技因浪漫而有了温度。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航天事业的一次又一次的不断取得新突破,正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的生动诠释,中国航天人最终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乘着梦想的风帆,向着星辰大海砥砺前行。
歌曲中的“中国式浪漫”,有甘为绿叶的奉献。从《十五的月亮》中“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我在家乡耕耘着农田,你在边疆站岗值班……”到《祖国不会忘记》中“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在如歌岁月中,正是因为无数甘于奉献的中华儿女接续奋斗创造了今天可爱的中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罢了”。在我们团聚赏月时,依然有无数人默默地在背后付出。从风雨无阻、辛勤耕作的农民兄弟,到披星戴月、服务群众的基层干部;从自强不息、认真学习的莘莘学子,到矢志创新、勇攀高峰的科研工作者;从大爱无疆、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到不辞辛苦、走街串巷的快递小哥……每个中国人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深熔铸到了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历史征途之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绩观,照亮他人也照亮自己,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铸就不平凡的成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邀君共赏中秋月,愿这浪漫月光照亮世间一切爱与温暖,也朗照着繁荣昌盛的中国。(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辽宁省锦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