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是联合国设立的国际慈善日,也是我国于2016年设立的“中华慈善日”。今年我国“中华慈善日”主题为“崇德向善 依法兴善”。新修改的慈善法也于今年9月5日正式施行。
仁慈友爱,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已经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翻开历史的书页,讲仁义,行仁政,慈悲之心,自古有之。可以说,慈善事业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衡量着一个民族的胸襟气度和精神认同,维系着一个社会的情感脉动和人间道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慈善事业得到较大发展。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实施,更是以法律形式对慈善活动进行全面规范,有力促进了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据《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2年全国社会公益资源总量为4505亿元,较2021年增长0.81%,我国实名注册志愿者总数为2.3亿人,较2021年增长3.6%,总体上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慈善事业是惠及社会大众的事业,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慈善事业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慈善事业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一些慈善组织频陷信任危机,慈善资源总量增速呈下滑趋势,志愿服务指数总体增速不容乐观,募捐善款管理不严等。特别是互助筹款平台乱象频出,无疑是对“慈善”的一种亵渎。
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应遵循依法治理、公开透明、创新专业、创业营销、生活理性原则。面对现实中存在的非正式慈善组织和非正规的慈善行为,此次慈善法修改,总结近年来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中慈善活动开展的经验教训,吸收地方立法中的好做法,并与既有相关法律法规协调衔接,作出相应制度安排。
涓滴善流,汇成江海。慈善事业从来不是个人单打独斗的事情,而是全民共同为之奋斗的事业。况且,对于慈善或公益事业来说,公开透明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当前既要依法健全应急慈善制度,规范慈善组织和个人的公开募捐行为,也要将慈善文化纳入道德教育体系之中,从中小学生开始培养他们对慈善事业的情感,引导他们加深对慈善事业的理解,增强投身慈善事业的责任感。同时,还要将慈善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而拥有良好文化氛围的企业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慈善文化内涵,一个具有善心、爱心及博大情怀的企业,都会通过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来回报社会。
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面向未来,各地要以新修改的慈善法为抓手,依法严格监督慈善捐款的去向及使用情况等,提高群众对慈善事业的信誉度,使民间慈善机构多起来、活跃起来,最终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注慈善事业的浓厚氛围,丰富慈善文化的内涵。既要通过内部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的有力监督,做到收支透明,每笔捐赠都可追溯;还要做好全程监督,确保每笔捐赠都要用得规范合理,真正让每一笔捐赠在阳光下,善款花费也在阳光下,用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来源:宣讲家网)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