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英杰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进修一部副主任 教授
“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是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2月25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讲话中引用的一句名言。原话是:呵护人的生命、价值、尊严,实现人人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中华文化历来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孔子的“古之为政,爱人为大”,孟子的“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荀子的人“最为天下贵”,墨子的“兼相爱”,都强调人的自身价值。古人还说:“万物之中,以人为贵。”“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理天下者,以人为本。”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启蒙思想家提出“天赋人权”等观点,强调人人生而平等,有不可剥夺的权利,推动了英国、美国、法国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出自陈寿所撰《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意思是说,想成就大事业必须以人民作为根本。“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注重人的生命与价值。
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以人为本,千百年来薪火相传,并在当代中国照进现实,涵泳、传递着岁月无法磨灭的内在价值和生命力。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凝固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定地站在人民一边,在不同历史时期,演绎着不尽相同的感人故事,彰显着各自精彩的时代精神。在长征途中,红军经过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3位红军女战士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半条送给乡亲。“半条被子”的故事虽小,折射的却是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从古代思想到现代理念,从心之所向到治国理政,从传统文化到人类文明,以人为本的大道,息息相通、脉脉相连。我们党创造性地将传统民本思想精髓与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相结合,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
人民立场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党始终代表着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人民生活幸福就是“国之大者”。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不断改善民生,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推进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坚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生存权、发展权为首要的基本人权,提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如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打下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什么、推进什么,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牢价值取向,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