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专辑 > 生态

聚焦建设美丽中国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报告人:宋豫秦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简 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宋豫秦教授以建设美丽中国为核心,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等十个方面详细阐释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敬请关注。
总播放:141495
发布时间:2024-08-29 14:21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宋豫秦教授介绍了落实“双碳”目标的时间表、路线图。

     

    宋豫秦-讲课_副本

    宋豫秦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精彩观点

    点此查看课件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化了实现这一愿景的战略定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为新时代新征程美丽中国建设绘制了新蓝图,设计了新路径。

    2024年1月初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主要部署了以下重点任务: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等。《意见》阐释了什么是美丽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美丽中国,怎样建设美丽中国等理论和实践问题。

    美丽中国建设方兴未艾。目前,浙江、江苏、山东、四川、福建、江西、山西等省份已编制出台了本地区美丽省份建设规划,广东、上海、河北、安徽、湖南、湖北、重庆等地也在积极推进省级美丽建设规划或意见编制出台,杭州、温州、深圳、烟台等一批城市已经发布市级美丽建设规划。此外,我国将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开展美丽省份、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等不同层级和形式多样的美丽实践,因地制宜、梯次和可持续性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域覆盖,着力打造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营造共建共享美丽中国的生动画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共15部分,60项重要改革内容,300多项重要举措。《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其中第五方面就是“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决定》第12部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具体包括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三个方面。所以,《决定》必将对美丽中国建设发挥重要的助力作用。

    制度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从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么,为什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仍强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首先,制度关乎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其次,制度建设牵动面宽,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调整、巩固、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制度建设。2015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八项重点制度,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指出,自2018年开始建立经常性的审计制度;审计涉及的重点领域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以及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要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进行审计评价,界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显然,离任审计制度在倒逼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完善。

    为给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可参照的样板,党中央在东、中、西部分别设立了福建、江西、贵州三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重点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和模式,以积累经验,增添绿色发展动能,引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改革。

    一、开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河北塞罕坝林场、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为美丽中国建设树立表率。

    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成就显著,从2013年到2022年,PM2.5浓度下降了57%,实现十连降。中国是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最大、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全国森林覆盖率由21.63%提高到24.02%,人工林保存面积13.14亿亩,居全球第一位。

    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内生动力不足,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部分区域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美丽中国建设任务依然艰巨。我们把这种压力概括为“三个没有根本改变”,也就是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污染物排放和生态破坏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另外,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显著差距。到2035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中等发达国家的PM2.5浓度基本在20—25微克/立方米,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PM2.5浓度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准则的第四阶段目标值10微克/立方米。这些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或已经达峰,或已进入下降区间,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已从大气、水、土壤等常规污染治理转向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更加注重保障人体与生态系统健康。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