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支撑北京产业链韧性提升研究(3)

科技创新支撑北京产业链韧性提升研究(3)

三、科技创新支撑北京产业链韧性提升的战略路径

新时代新征程,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促进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安全发展。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保供稳链,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提升创新体系效能,增强科技创新对北京产业链韧性提升的根本支撑。

(一)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补齐“卡脖子”短板

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围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瓶颈制约,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创新动力支撑,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实施新型举国体制的有效路径。

第一,加强战略科技力量的体系化布局与协同创新,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源头创新供给。推动各方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开展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实施战略性科学与工程计划,组织在京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战略科技力量基于创新链形成有效组织、协同攻关。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的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新型任务选题机制、任务实施机制、第三方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为更好实现新型举国体制探索有效实践经验和制度保障。[5]

第二,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对接,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实施的成功经验。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集科学发现、技术进步、产业发展于一体的大纵深、跨领域、跨学科整合创新突破。应对美国在集成电路和半导体产业领域对我国的极限施压,加强对高端制程芯片和下一代芯片全产业链科技创新支持,制定“卡脖子”攻关清单。支持“企业牵头、揭榜挂帅”“政企双进入,大专班推进”等新型举国体制的探索,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研制突破,完善推广“整车整机企业发榜—创新企业或创新联合体揭榜—揭榜企业挂帅攻关—发榜企业认可采购”机制。

(二)强化保供稳链,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畅通与自主可控

加强各项保供稳链政策的贯彻实施,完善关键零部件供应体系,持续推进产业链强链补链工程,积极应对短期内风险挑战,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为产业链韧性提升增强基础支撑。

第一,加强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各项政策,切实做到保供稳链。持续推进实施国家和北京市出台的各项保供稳链政策措施,抓重点、抓关键,根据最新疫情防控政策,对相关政策措施进行适应性调整,完善协调保障机制,更加精准有效地实现保供稳链。一方面,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常态化协调机制。实施清单管理,持续细化更新“白名单”,保障重点企业生产稳定、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围绕高端制造业,“一企一策”“一业一策”开展调度和行业研究,更早预见行业发展趋势、更早分析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风险,早谋划早调度早解决。另一方面,建立高位协调保障机制。针对外省市上下游配套企业停工停产问题,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运用好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协调机制和其他与相关部委及省市建立的跨部门、跨地区联动协作保障机制,促进企业加快复工复产。

第二,加大关键零部件国产替代力度,健全关键核心零部件供应体系。加强关键材料、关键软件、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供应保障和协同储备,支持企业制定备份方案和替代清单,根据发展需要落地关键项目。用好高精尖产业强链补链支持政策,统筹推动汽车芯片等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攻关、推广应用、产能提升等工作,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供应链“B计划”,推动先进制造企业入链进体系。以环京产业发展三个圈层为依托,强化京津冀创新协同与产业协作,在智能制造、医药健康、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等重点领域,依托节点城市产业配套圈层,完善产业配套。

第三,持续实施产业链强链补链工程。建立补链延链项目库,对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等进行动态监测,培育引进一批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关键环节项目和重大项目。支持链主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带动关键配套企业就近布局,打造具有“竹林效应”的产业生态集群。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入图上“云”,精准绘制产业链图谱,开展上下游合作精准数字画像,明晰本市企业在关键环节的分布,对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估。

(三)推动创新型企业集群融通创新和开放发展

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打造以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等为重要支撑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产业链生态主导能力,加强融通发展,为产业链韧性提升增强创新主体支撑。

第一,加强培育科技领军企业的产业生态主导能力。重点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中的作用。一方面,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前沿技术研发,与创新组织形成深度协同,强化产业创新引领,实现关键技术和标准主导,提高核心关键技术突破的市场导向和技术路线选择效率。另一方面,推动创新领军企业转化运用科学发现成果,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面向规模量产的商用化开发,有效实现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促进龙头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在产品设计、材料开发、工艺开发、装备制造、应用推广等环节开展协同攻关。

第二,扶持发展专精特新企业。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在细分领域精准布局、走精耕细作的专业化发展道路,主动围绕关键环节,主攻细分行业,巩固细分领域技术领先地位,打造标志性产业链。支持“链主企业出题、中小企业答题”的协同创新模式,以“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专精特新企业实现细分领域技术突破。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建立中小微企业梯次培育库,加强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专项扶持。

第三,加强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将创新型产业集群作为重要载体,激发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产业链配套环节的协同创新效应,既保持产能短期稳定运行,又积极谋划加快国产化进程。以企业为主导,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依托,建设开放融通的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围绕解决“卡脖子”难题,培育产业链创新体系。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的全产业链开放创新,推动集成电路产研一体化研发,聚焦“大线出题、小线答题、产研一体”,推进“试验线(小线)+生产线(大线)”工程建设。

(四)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增强创新体系效能

要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根基,优化科技服务体系,强化应用场景支持,加强安全监测,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效能,为产业链韧性提升增强创新环境支撑。

第一,强化科技服务功能,促进科技服务业提质增效。一方面,增强科技服务业的竞争力。高度重视科技服务业作为创新要素汇集、创新主体联结、创新平台培育的重要功能,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促进科技服务机构做大做强,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持续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新型研发机构的工程化产业化功能,推动科技领军企业与新型研发机构合作创新,将重大原创成果转化为关键核心技术。另一方面,优化高端产业集聚区科技服务功能。优先布局研发创新平台、技术转移转化、创业孵化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高端科技服务机构,强化综合性科学中心科技服务功能。在创新型产业集群,积极布局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生物药研发生产平台、高端制剂定制研发生产平台等,提升医药健康平台的创新支撑作用;支持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重点建设车规级芯片、自动驾驶计算和操作系统等公共服务平台。

第二,加强产业应用支持和场景培育。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双重作用,以场景创新汇聚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精准匹配创新应用和创新需求,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完善“政策+技术+场景”的产业创新生态,促进科技创新、场景创新、产业发展形成融合互动,持续推进底层技术、数据要素和应用场景形成完整闭环。发挥用户企业的集成整合作用,形成企业需求与研发创新的有效协同,培育支持技术应用开发商与工具开发商发展的生态,在新兴产业领域形成自主可控的新技术、新需求、新架构。[6]

第三,建立产业科技安全风险预警监测与评估机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卡脖子”技术进行全面分析与动态掌握,对科技创新攻坚活动进行全过程动态监测,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先进性、产出效益等进行科学评估,及时掌握瓶颈制约解决情况,动态监测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强化技术预见,加强重大创新领域战略研判,动态评估检测国际科技发展趋势、新兴领域、重大项目、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提前识别、预见未来关键性、基础性、前沿性技术领域,为下一步科技研发重点提供依据。

 

*邓丽姝,经济学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创新经济等。

[1] 刘传书:《长安链“链引擎”计划正式发布》,《科技日报》2022年12月2日。

[2]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2023年1月17日。

[3]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先行先试中关村示范区十年建设硕果累累》,2022年10月11日。

[4] 张于喆、王海成等:《中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21年第10期。

[5] 白光祖、曹晓阳:《关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的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年第5期。

[6]余江、管开轩等:《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强化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年第8期。

 

参考文献:

本书编写组著《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22。

肖兴志、李少林:《大变局下的产业链韧性:生产逻辑、实践关切与政策取向》,《改革》2022年第11期。

张于喆、王海成等:《中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21第10期。

白光祖、曹晓阳:《关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的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年第5期。

余江、管开轩等:《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强化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年第8期。

责任编辑:王懿(实习)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