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支撑北京产业链韧性提升研究(2)

科技创新支撑北京产业链韧性提升研究(2)

二、产业链韧性提升和安全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制约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关键因素——关键核心技术缺失

我国产业经济面临的共性难点问题是技术“卡脖子”问题。产业技术自主可控能力不足,造成关键材料、关键元器件、核心设备、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工业软件等产业链关键环节被国外企业所垄断,存在断链风险,阻碍了产业链正常运转。[4]北京的重点优势产业集中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优势产业链存在关键核心技术短板。例如,在集成电路产业领域,产业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短板,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上游的关键材料、核心设备被国外企业所垄断,部分高端核心芯片产业仍然依赖进口。在工业机器人领域,跨国公司长期占据核心零部件75%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智能制造领域,核心部件制造能力不足,核心传感器及高端功能部件依赖进口。重点优势产业链供应链面临被“卡脖子”的风险,制约了自主可控产业生态体系的建立。同时,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情况下,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差距有被固化甚至拉大的风险。2022年北京地区集成电路进口426.7亿元,增长89.5%,出口249.7亿元,增长22.8%,贸易逆差接近180亿元,并呈扩大势头。

中美贸易摩擦下相关高新技术企业进口产品受到限制,给企业发展带来冲击,产业链韧性提升的紧迫性更加凸显。美国对芯片、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进行出口管制,并不断扩大出口管制范围,管制政策从“产品”管制向“技术”管制升级。同时利用清单实施精准打击,聚焦前沿科技,出台《特定新兴技术管制审议》,加强对人工智能、芯片、量子计算、机器人和脸部识别等14类新兴技术的出口、再出口或国内转让管制;新出台的《出口管制条例》《2022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对我国半导体和芯片产业加强重点打压,力图限制我国战略性新兴领域发展。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高度融入全球网络,中间投入品对外依赖度仍然较高,北京部分科技领军企业被列入美国贸易管制黑名单,高新技术产业链遭遇断供和封锁、围堵,短期内将面临缺芯少供的风险挑战。

(二)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微观基础——本土企业集群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

具有全产业链控制能力的产业链主导企业和具有关键环节控制能力的“专精特新”企业成为决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实现安全高效治理的关键力量。北京本土企业集群在规模和竞争力等方面仍然不足,尚未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主导权的产业链集群。一方面,缺乏具有产业生态主导能力的本土龙头企业。规模化的龙头企业能够提高产业生态的自主可控能力,提高产业链的稳固性和可靠性。北京在重点优势行业仍然缺乏具有产业生态主导能力的本土“链主”企业,导致产业链主导力、整合力不足,产业集群的内生动力不足。大企业龙头带动能力不足,没有形成以创新链为引领、产业链为基础、供应链为纽带的大中小企业紧密关联。另一方面,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对产业链自主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在重点优势产业链,能够真正实现中间产品创新和自主发展的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不多,围绕龙头企业形成的产业链配套能力不够。

(三)产业链韧性提升的重要保障——创新体系效能仍需增强

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与对接是产业链供应链可持续发展、实现发展和安全相统一的重要保障条件。北京创新体系效能仍有提升空间,产业链与创新链亟须实现深度融合对接。主要表现在:支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不健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对接不顺畅,产业技术源头供给能力不足。基础研究尚未形成对原始创新能力的有效支撑,基础研究对接产业需求的有效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科技服务业专业化、市场化服务能力仍然存在不足。高校院所知识技术外溢效应不足,技术创新供需双方难以实现有效对接。在一些新兴行业中,开源开放创新平台的规模、数量、服务能力和效率等方面都有待提升,对新兴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支撑力不足。同时,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应用场景建设仍然存在不足,包括应用场景在内的产业创新生态有待完善,制约了产业链对创新链的有效承接。

责任编辑:王懿(实习)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