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支撑北京产业链韧性提升研究

科技创新支撑北京产业链韧性提升研究

摘要:要融入新发展格局,就要求北京在增强产业链韧性、实现安全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科技创新对北京产业链韧性提升和安全发展形成了坚实支撑。同时,北京产业链安全发展在关键核心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体系等方面仍然面临问题和挑战。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推进条件下,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保供稳链,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提升创新体系效能,增强北京产业链韧性提升的科技创新支撑。

关键词:科技创新  产业链韧性  产业链安全 高质量发展  首都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产业链韧性是在面临外部冲击和风险挑战情况下产业链仍然能够良性运转、避免断链的能力,为维护产业链安全提供了基础条件。从内在要求来看,保持较高的技术创新水平是产业链韧性的基本要义。增强产业链韧性的关键,在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产业技术创新保持高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对产业链韧性提升和安全发展形成科技支撑。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已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面对疫情冲击和国际供应链相关中间品供给不足,加快推进国产化产品应用替代,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实现“补链”“强链”,加快塑造以内为主的完整产业链供应链。北京是国内国际大循环的核心枢纽,处于我国国内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位置,北京产业链安全将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关系等渠道影响到全国的产业安全发展,实现产业链韧性提升和安全发展是北京发挥首都功能定位的必然要求。

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推进条件下,科技创新对北京产业链韧性提升和安全发展形成坚实支撑

(一)持续推进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突破“卡脖子”瓶颈

第一,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支持开展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自主探索,基础研究水平不断提升,连续四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位居第一。北京地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均居全国首位。2021年,全市R&D经费投入2629.3亿元,比2014年增长1.1倍;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6.53%,在国际创新城市中名列前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0358件,比2014年增长1.9倍。2021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5件,比2014年增长2.8倍,稳居全国第一(见表1)。建立在基础研究上的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加强“从0到1”的原始创新,涌现出了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超大规模智能模型“悟道2.0”、高精度脑功能核磁观测与电磁干预技术等一批世界领先科技成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建设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等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深化运行模式与机制创新。

表1  20142021年北京研发投入与产出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22》相关数据计算。

第二,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坚持“四个面向”,聚焦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深入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发布150余项榜单。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现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创新生态培育相得益彰,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例如,由北航集成电路学院科研团队研发的晶圆级磁光克尔测量仪,对磁性芯片生产过程中的磁性薄膜检测这一关键技术,在测试精度和速度等方面进行了革新,实现了自主创新突破,攻克了我国长期被“卡脖子”的技术。

同时,前瞻布局新赛道新领域,打造先发创新优势。以区块链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新型举国体制实现自主创新的战略路径,成立长安链生态联盟,围绕基础理论、核心技术、产业生态、标准制定等方面系统布局,在区块链前沿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先发优势。长安链软硬件技术体系实现自主可控、迭代升级,在政务数据共享、信用征信、可信存证、碳交易、供应链金融、市场监管等领域部署了一批示范性强的重大应用场景,发布长安链“链引擎”计划,汇聚产业生态力量,推动区块链加速成为数字经济可信的基石。[1]在人工智能产业、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等领域,加强创新联合体、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夯实创新优势,布局产业链价值链高端。

(二)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互动的系统布局

以“三城一区”为依托,实现技术突破、产品研发、市场模式、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系统布局。“三城一区”成为研究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一体发展创新体系的主要载体,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已达到30%以上。

“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型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创新服务机构等多元主体实现融合创新。加强前沿基础研究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成立世界数字友好园区联合创新实验室,支持创新主体承接重大科技项目和创新平台。超前谋划前沿产业布局,推动深度学习、智能芯片等领域前沿技术发展,启用海淀城市大脑展示中心,落户首家全球原创新药研发平台。打造创新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建设中关村前孵化创新中心,成立全国首个临床医学概念验证中心,率先探索“概念验证”,推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最后一公里”问题。

“突破”怀柔科学城,培育协同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设施平台实现建设与运行并重,怀柔综合国家科学中心进入新发展时期。充分发挥市院合作、校地共建、央地合作优势,通过引进顶尖人才领衔团队、头部企业研发平台等方式布局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新型创新载体。

“搞活”未来科学城,形成从研发到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的创新发展链条。“两谷一园”建设迈上新台阶,“一企一策”盘活存量用地空间,入驻华为云计算中心等多元创新主体,建成国电投氢能燃料电池等中试线,成立北京能源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建设研究型国际医疗产业转化平台。

“升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落地的主要产业转化基地。与“三城”签署创新联动发展协议,加大基金、政策等支持力度,2022年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50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发布顺义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发展规划,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园在顺义投入运营。

中关村示范区主阵地建设迈上新水平,实施中关村高精尖产业“强链工程”,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培育安全高效的产业链创新链。围绕各分园主导产业,布局23家标杆型孵化器和10个高品质科技园区,打造从科技研发到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技术收入2022年1~11月同比增长11.4%,其中电子与信息、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领域等重点领域均实现较快增长。

以“三城一区”和中关村示范区为主要承载区,在科技创新与技术突破推动的产业升级过程中,北京产业发展呈现高端化、服务化、数字化的发展态势。2021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4%,与2016年相比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7%,提高了5.2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比超过50%(见表2)。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形成具有先发优势的产业链,创新型产业链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集成电路产业增加值增长22.4%,专用设备、通用设备、铁路运输设备、仪器仪表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合计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0.7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机组、气动元件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9倍、45.6%和36.5%。

表2  20162021年北京新兴产业发展情况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22》相关数据计算。

(三)科技型骨干企业在产业链韧性提升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

对创新型企业发展给予持续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出台关于支持和服务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若干措施,实施“筑基扩容”“小升规”“规升强”三大工程,完善企业培育和支持服务体系,中关村示范区着力构建“大企业强、独角兽企业多、中小企业活”的创新企业矩阵。截至2022年底,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2万家、国家科技中小企业1.55万家、上市公司780家、独角兽企业102家、潜力独角兽企业143家,每天有289家科技企业新注册,在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重点企业对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凸显,如在先进制造、智能制造产业,以京东方、北汽福田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形成细分领域产业链。

科技企业对重大科技项目的参与程度提高,企业创新活动的效率效益不断提高。支持小米等科技领军企业打造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建设研发载体,经科技部批准依托企业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位于北京地区的占全国的1/4;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吸收科技企业参与,截至2020年10月,15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中有7个在北京建设,这些平台全部依托在京科技领军企业建设。2022年,全市新设科技型企业首次超过10万家,同比增长12.21%;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0%;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预计超过8.6万亿元,中关村企业和产业联盟主导创制发布标准1.5万项,其中国际标准605项。[3]

责任编辑:王懿(实习)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