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社会治理的进展及未来趋势展望(3)

2022年北京社会治理的进展及未来趋势展望(3)

三、进一步推进北京社会治理的思路与措施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是推进新时期首都发展的启动之年,是“十四五”时期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关键一年。党的二十大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9],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和“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作出详细部署,明确要求“积极发展基层民主、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以“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30],对推进社会治理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1],为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指明了方向。结合北京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可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工作,充分运用协商民主等方式发展基层民主,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不断完善首都超大城市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1.以规划实施为抓手,加大社会治理规划实施的指导督导力度

社会治理规划是指引北京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文件,其规定的重点任务必须得到全面认真实施。北京市和各区均专门制定了“十四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为北京社会治理工作描画了清晰的路线图。当前,“十四五”时期已经过去2年,接下来的3年是全面实施北京社会治理规划、完成社会治理重点任务和目标指标的关键时期。北京要以规划实施为抓手,把推进社会治理规划实施作为未来3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以推进。一是组织开展《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自评自查。组织社会治理各责任部门和各区对本部门、本辖区社会治理各项重点任务的进展程度和主要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自评,查找工作差距,找准工作努力方向,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制定更具操作性的工作计划,稳步推进工作。二是对《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进行第三方中期评估。聘请第三方运用问卷调查、走访座谈、实地考察等评估方法,充分听取居民群众和专家意见,对《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进行第三方评估,找出北京社会治理工作的短板和差距,提出进一步实施规划的对策建议。三是组织开展规划实施重点检查。紧紧围绕“十大工程”[32],针对“规划”中承担重点任务较多的部门和单位、社会治理基础相对薄弱或社会治理任务相对繁重的区和街道(乡镇)进行重点检查,和专家一起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探索完善规划任务、实现规划目标的路径和措施,通过“一部门一策”“一单位一策”“一区一策”“一街(乡镇)一策”“一社区(村)一策”等方式,细化社会治理结对帮扶措施,有针对性帮助重点难点部门、区、街道(乡镇)克服困难,加大社会治理规划实施力度,力争如期完成规划任务,实现规划目标,为全市社会治理规划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2.以深化接诉即办改革为载体,进一步完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接诉即办改革是首都坚持党建引领服务群众的有效机制,是推进超大城市治理创新的重要载体,是超大城市治理创新的“首都样板”。未来要坚持以群众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利益协调和权益保护渠道,在提升“接诉即办”质效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未诉先办”“主动治理”工作机制,完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当前来看,区级政府、基层街道(乡镇)和社区(村)根据历年投诉情况和问题分布,通过各种方式主动治理,城市治理的其他主体如市区政府部门、平台企业、公共服务企业和物业企业等也要积极行动起来,开展自查自纠,根据新的形势调整不合理的政策措施、改进服务方式和算法管理等,补齐超大城市治理的“短板”。具体说来:一是推动政府部门主动治理。指导督导市区相关政府部门根据往年接诉即办投诉数据和办理情况,对各类诉求的产生和解决方案进行梳理研究,对需要修改调整的政策及时进行修改调整,研究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时注意举一反三,不要犯同样的错误,通过政策措施的优化调整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不断提升政策措施的科学化法治化水平,从源头上减少诉求问题的发生。二是推动平台企业主动治理。随着平台企业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平台企业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如何更好地为员工创造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如何更好地为顾客提供优质安全的服务,如何改善对合作方的协调路径,对于减少平台类企业投诉,推进平台类企业健康成长尤为重要。要指导平台企业对新兴技术的运用进行全面考量,强化对平台企业的合规指导和规范治理,引导平台企业优化算法管理,决不允许平台违法用工、牺牲员工安全、侵害员工合法权益和身体健康、侵害顾客利益等行为持续存在,推动平台企业服务管理转型升级。三是推动公共服务企业和物业企业主动治理。水、电、气、热、通信、网络等各类公共服务企业和物业企业的工作直接关系千家万户,直接关系城市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稳定。当前,涉及公共服务和物业服务的各类诉求反复出现,意味着公共服务企业和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和相关基础设施维护更新均存在较大的问题,相关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行业指导,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公共服务企业和物业服务企业分析问题、查找原因,并通过顶层设计、政策扶持、标准引导、服务升级、设施更新、信息公开、协商沟通等方式推动公共服务企业和物业服务企业主动改进服务,从源头上减少相关问题的产生。

3.以“每月一题”为突破口,通过高频共性难点问题的解决推动治理难题的破局

“每月一题”作为全市范围内解决高频共性难点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在北京社会治理工作处于“尖兵”地位,承担着突破攻坚社会治理高频共性难点问题的重点任务,是北京推进接诉即办改革的重要工作机制,是未来北京市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北京推进社会治理工作、开展主动治理的重要利器。未来要持续用好“每月一题”工作机制,坚持推动高频共性难点问题的解决。具体说来,一是总结并推广“每月一题”场景化治理经验。2022年,北京市探索“每月一题”场景化治理模式,按照17个问题解决场景形成“一单一表一图一问答”[33],实行闭环治理。要系统总结“每月一题”场景化治理的工作经验,根据不同问题进一步丰富完善并固化推广“每月一题”场景化治理模式。二是进一步完善“每月一题”年度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上一年度市民诉求排名靠前、市民反映突出、社会关注度高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选取涉及职责交叉、基层解决有难度、需要在市级层面出台政策措施开展治理的难点问题纳入下一年度“每月一题”计划,这是北京市已探索形成的宝贵创新经验,今后要继续坚持用好动态调整机制,持续推动高频共性难点问题的解决。三是完善区级“每月一题”工作机制。2022年,北京市建立区级“每月一题”工作机制,指导各区结合本区域市民反映突出的重点民生诉求,建立本区“每月一题”计划,要求各区加强对区级“每月一题”工作任务的统筹调度、督办落实,鼓励各区将主动治理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对街道(乡镇)的主动治理任务加大资金支持。全面总结2022年区级“每月一题”工作机制的主要做法、宝贵经验和取得成效,进一步固化其中好的做法,同时针对区级“每月一题”工作机制推动不平衡问题研究制定更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区级“每月一题”工作机制指导手册,以进一步提升区级“每月一题”工作机制成效,缓解社会治理发展不平衡问题。

4.以治理类街乡镇为重点,着力解决社会治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通过确定相应标准,从全市343个街道(乡镇)中动态筛选出一些重点街道(乡镇),纳入治理类街乡镇进行重点整治,通过重点投入力量资源着力改善重点街道(乡镇)基础设施的短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北京深化接诉即办改革的重要工作机制,是解决社会治理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渠道,是区域主动治理的“主战场”。治理类街乡镇工作实质上是一种注意力分配机制,通过把力量和资源集中投向通过一定标准筛选出来的重点街道(乡镇),让这些群众诉求较多的街道(乡镇)得到上级政府部门的更多指导和关注,为这些治理存在较多困难的街道(乡镇)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切实推动社会治理资源向薄弱区域集中,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切实提升重点区域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从而使全市社会治理发展更趋均衡。未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工作:一是固化推广“方案+清单”[34]整治提升工作经验。进一步总结实践中形成的“整治提升方案”+“四清单”工作机制,发挥市疏整促专项办统筹、市级部门牵头、各区主责协同治理机制作用,充分发挥治理类街乡镇市级补助资金的牵引作用,加大创新政策集成力度,集中力量破解一批群众诉求集中的重难点问题。二是完善“未进先治”预警约谈机制。对各区已经开展的“未进先治”[35]预警约谈机制进行总结,指导基层持续创新,形成基层主动治理新格局。三是持续推进区域治理提升工程。指导街道(乡镇)紧紧围绕“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主动查找辖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绿化美化、城市更新等领域的短板和不足,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多元共治,坚持共驻共建,认真落实责任,做好资金保障,不断优化辖区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提升生活品质。

5.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切入点,进一步提升平安北京建设水平

对北京来说,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强调的是通过充分发挥区级党委和政府统筹各类力量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政法、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信访、交通、应急管理、城市管理、民政等机关主力军作用,努力把社会矛盾纠纷和各类风险隐患化解在市域范围内,这是推进平安北京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与平安北京建设的各项工作紧紧地融合在一起。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是通过推进完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面提升市域范围内防范化解政治风险、防范化解社会治安风险、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纠纷风险、防范化解公共安全隐患、防范化解网络安全风险等各项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当前,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2020~2022年第一期试点工作已经结束,2023~2025年第二期试点已经启动。要全面总结第一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二期试点工作,推动全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提升水平,深化平安北京建设,切实守护一方平安,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北京,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具体说来,一是持续推进城乡公共安全隐患排查整改行动。持续推进城乡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城乡建筑物安全隐患、城乡基础设施安全隐患、城乡交通安全隐患、城乡生产安全隐患等排查行动,针对排查出的各类安全隐患,“一区一策”“一街(乡镇)一策”“一社区(村)一策”“一患一策”,制定相应的化解整改方案,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落实化解整改经费和物资保障,逐一化解整改,努力增强城市韧性,从根本上减少城乡安全隐患,防范城乡安全隐患引发安全事故。二是持续完善首都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根据近些年北京市违法犯罪发展变化新特征,深刻分析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变化的背后原因,针对当前多发、高发违法犯罪的特点和分布规律,针对八类严重暴力犯罪的特点,查找工作短板,分区城、分等级建立梯度治安防控措施,配置相应的治安防控力量和资源,有针对性地调整优化社会治安防控政策措施,切实补齐短板,切实压缩违法犯罪空间,为全体市民营造更加安全的城乡环境。三是探索完善网络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网络安全风险是当前日益突出的新型风险,影响广大市民的正常生活,危及广大市民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要广泛组织动员信息通信、网络平台、银行等各运营主体,督促各运营主体切实落实主体监管责任,切实推动落实实名注册制,对手机号、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快手、公众号和银行卡号等转让等行为进行更加严格的管理,及时提示提醒市民加强防范意识,依法对可疑人员和可疑账号进行严密监管、及时预警、横传信息并主动落地侦查,通过建立黑名单制度、冻结账户和其他技术手段第一时间切断违法犯罪分子资金输送链,加强与菲律宾、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来等国家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方面的国际合作,总结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人员特点,建立往来东南亚国家电信诈骗犯罪可疑人员名单,严密防范并重点打击违法犯罪分子为逃避打击通过收买他人账号、异地(国外)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坚持以案说法,突出重点,加大防范化解电信网络诈骗风险的宣传力度,提高市民防范意识和能力水平,按照我国《民法典》等法律规定切实做好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切实维护首都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

6.以城市更新行动为平台,着力推动北京城市面貌提质改善

城市更新行动是改善人居环境和安全条件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的重要渠道,是推进首都城市治理的有力抓手。要着眼于满足和实现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需求,着力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推动城市建成区认真落实城市更新行动计划,“加快解决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备、公共空间不充足、消防安全基础条件差等问题,……推动存量空间资源提质增效”[36]。具体说来,一是加快“十四五”时期重点街区城市更新步伐。聚焦“十四五”时期178个城市更新重点街区,分阶段落实城市更新的具体任务、项目工程、工作清单和重点领域,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有序加快重点街区更新步伐。二是探索完善老旧小区长效管理机制。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滞后、人居环境差,已经成为市民投诉的焦点,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成为北京推进城市治理的重点任务。联合中央、市属等产权单位,健全政府、社会、居民多方资金共担机制,探索老旧小区物业公司微利少利经营模式,完善老旧小区改造和长效服务管理机制。三是统筹规划利用疏解腾退空间资源。城市更新不搞大拆大建,除城镇棚户区改造外,原则上不包括房屋征收、土地征收、土地储备、房地产一级开发等项目,这对城市更新行动的资金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联合相关各方主体,充分挖掘项目周边资源和发展潜力,加强政策创新集成,对接中关村科技创新资源,高效统筹利用腾退空间资源,推动低效产业园区“腾笼换鸟”和老旧厂房更新改造,增强城市街区活力,推进职住平衡,恢复传统商圈活力。

7.以社区治理为主阵地,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资源向基层倾斜

发挥基层社区(村)密切联系群众、就近提供便利服务、处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第一线的重要作用,广泛组织动员街道(乡镇)、社区(村)辖区单位、产权单位、物业公司、专业社工机构、社区社会组织、网格员、安全管理员、社区志愿者、治安积极分子、人民调解员、楼门院长、社区党员、在职党员等各方力量,整合力量资源,把基层社区(村)作为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主阵地,持续推动社会治理力量和资源向基层下沉,向基层倾斜。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总结固化推广治理类社区(村)工作机制。对各区治理类社区(村)工作机制的相关做法进行总结,形成一套对全市有指导推广价值的治理类社区(村)工作办法,以指导更多的社区(村)积极开展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推动基层社区治理能力的整体提升。二是发挥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作用。进一步总结北京市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经验,进一步完善网格员使用管理办法,指导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等在解决群众身边事发挥主力军作用,鼓励基层工作人员向前一步,贴近群众,主动听取居民群众和辖区单位的意见建议,开展未诉先办,主动治理。三是加大基层服务管理资源保障力度。依托社区服务专项资金、党群服务经费、项目专项经费、社区基金会等各类不同来源的资金,根据基层服务管理实际需要,建立完善基层服务管理资源保障机制,加强基层服务管理资金规范管理,鼓励基层社区根据民意诉求主动担当作为,主动解决问题,主动提供并不断改进服务。

 

※袁振龙,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社会安全、社会治安、应急管理等。

[1]高枝:《843件北京人大代表建议全部按期办理答复 超七成被采纳吸收》,《北京日报》2022年12月23日。

[2]武红利:《市政府系统今年承办1277件提案均已按期办复》,《北京日报》2022年12月24日。

[3]习近平:《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北京2022年4月8日电。

[4]祁梦竹、刘菲菲:《尹力主持会议调度疫情防控工作,要求聚焦医疗救治和群众需要等关键环节,在政策细化、措施优化、工作深化上下足功夫》,《北京日报》2022年12月25日。

[5]祁梦竹 刘菲菲,《尹力主持会议就落实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进行工作部署》,《北京日报》2022年12月28日。

[6]《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2022年工作总结》,内部报告,2023年1月。

[7]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课题组:《2021年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年度数据分析报告》,载张革、张强主编《北京接诉即办改革发展报告(2021~202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第177页。

[8]北京市政务服务局等:《2022年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年度数据分析报告》,2023年1月。

[9]根据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4年数据汇总。其中2019年共受理市民来电696.36万件,2020年共受理市民诉求1103.94万件,2021年共受理群众反映1485.8万件,2022年共受理市民诉求和企业反映7592万件。4年合计10878.1万件。

[10]《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2022年工作总结》,内部报告,2023年1月。

[11]北京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接诉即办”改革专项小组:《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典型案例(2022年)》,2022年12月,第19页。

[12]《北京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委员会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及实事事项三季度工作进展情况》,http://zjw.beijing.gov.cn/bjjs/xxgk/sszzjx/325971792/index.shtml,2022年10月28日。

[13]《北京公安:深耕社会治安“全维度”防控体系建设 把平安护在祖国心脏处做到百姓心坎里》,《人民公安报》2022年12月20日。

[14]《北京公安:深耕社会治安“全维度”防控体系建设 把平安护在祖国心脏处做到百姓心坎里》,《人民公安报》2022年12月20日。

[15]《北京市应急管理局2022年度市政府工作报告涉及我局重点工作任务进展情况(三季度)》,http://yjglj.beijing.gov.cn/art/2022/10/15/art_8998_637222.html,2022年10月15日。

[16]杨健:《首都人民调解工作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2023年1月。

[17]《北京市信访办公室2022年度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全年完成情况》,http://xfb.beijing.gov.cn/zwgkyxxgks/zwgk/zwgk/202211/t20221114_2859916.html,2022年11月16日。

[18]治理类街乡镇的概念与范围与其纳入、退出标准紧密相关,2019年5月至今共经历了三个演进阶段:第一阶段是2019年5~9月,纳入标准确定为“每月接诉量全市前10位和常住人口20万以上需补短板”的街乡镇。第二阶段是2019年10月至2021年底,纳入标准调整为“月接诉量半年内累计三次进入全市前10位”,退出标准先是确定为“降量、提率、脱低”,2021年初微调为“降量提率、排名提升”,要求综合排名不仅要脱低,而且要有所进步。第三阶段是2022年1~12月,《深入推进治理类街乡镇整治提升工作实施方案》(京接改组发〔2021〕10号)对纳入、退出标准进行了优化调整,纳入标准是“年度接诉量位于全市前30名街乡镇”“街乡镇‘三率’年度综合排名处于全市街乡镇后100名”“年度万人诉求比高于全市常住人口10万以上街乡镇平均值”;退出标准是“连续12个月未进入接诉量全市街乡镇前10名,或年度接诉量未进入全市街乡镇接诉量前30名”“连续6个月或年度‘三率’综合排名在全市街乡镇前50%”“年度万人诉求比低于全市常住人口10万以上街乡镇平均值”。

[19]“降量”是指接诉量连续一年未进入全市街乡镇前10名;“提率”是指群众诉求解决率达到60%以上、满意率达到70%以上;“脱低”是指一年内两率排名未进入全市街乡镇后10%。此标准后来不断调整。

[20]《综合施策 提升重点区域精细化治理水平:北京市治理类街乡镇整治提升工作的创新实践》,载《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典型案例(2022年)》,2022年12月,第24页。

[21]《“回天蝶变:从“大城市病”突出地区到活力宜居新城区——超大城市大型社区治理的北京样本》,载《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典型案例(2022年)》,2022年12月,第85页。

[22]《以接诉即办为主抓手 争当基层治理排头兵——北京市大兴区接诉即办工作的创新实践》,载《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典型案例(2022年)》,2022年12月,第73页。

[23]《多元共建在基层 社会治理显成效——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街道合力攻坚央产老旧小区治理》,载《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典型案例(2022年)》,2022年12月。第79页。

[2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新华社北京2022年10月25日电。

[25]杨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李强作重要讲话 赵乐际王沪宁韩正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会议》,新华社北京2022年12月16日电。

[26]“六个更好统筹”是指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

[27]蔡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北京篇章》,《北京日报》2022年7月4日。

[28]蔡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北京篇章》,《北京日报》2022年7月4日。

[2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新华社北京2022年10月25日电。

[3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新华社北京2022年10月25日电。

[31]蔡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北京篇章》,《北京日报》2022年7月4日。

[32]《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提出“十大工程”,即社会领域党建效能提升工程、社会服务提质工程、社会安全保障工程、社会主体发展工程、社工人才培养工程、社区治理优化工程、社会文明促进工程、社会关系融合工程、法治社会推进工程、数字社会建设工程。

[33]所谓“一单一表一图一问答”,“一单”是指梳理市、区和街道(乡镇)解决问题的工作职责,形成《工作职责建议清单》;“一表”是指系统总结解决“每月一题”问题的政策方法和改革创新举措,形成《政策方法改革举措表》;“一图”是明确解决问题中各种场景工作流程,形成《工作流程图》;“一问答”是将解决问题出台的政策措施拆解为通俗易懂的一问一答,形成“每月一题”简明回答,并在首都之窗向社会公开。

[34]“方案+清单”:“方案”是指统筹制定市、区两级整治提升工作方案;“四清单”是指项目清单、事项清单、需上级支持事项清单和政策需求清单。

[35]“未进先治”是指各区对当月接诉量进入全市前10名但还没有纳入治理类的街乡镇进行约谈督导,分析问题根源,提出整改措施并抓好落实,按季度对约谈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从源头防范上推动主动治理。

[36]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2025年)》,2021年8月。

 

参考文献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新华社北京2022年10月25日电。

蔡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北京篇章》,《北京日报》2022年7月4日。

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2025年)》,2021年8月。

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更新规划)》,2022年5月。

北京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接诉即办”改革专项小组:《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理论研究成果汇编(2022年)》,2022年12月。

北京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接诉即办”改革专项小组,《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典型案例(2022年)》,2022年12月。

张革、张强主编,《北京接诉即办改革发展报告(2021~202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袁振龙主编,《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9~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袁振龙主编,《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0~20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袁振龙主编,《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1~202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王懿(实习)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