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都说“郡县治,则天下安”。基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阵地,只有充分释放基层活力,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接地气,更有创造力和生命力。
基层是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浙江民营经济的长盛不衰,离不开草根企业家“要让鸡毛飞上天”的干劲;“最多跑一次”的迭代升级,来源于基层民众对优质政务服务的强烈期望;“枫桥经验”历久弥新,积攒了一线群众自治的智慧和结晶……在浙江乡村,一个个来自基层的改革案例,其蕴含的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魄力,激荡起一串串改革的“涟漪”,如今已是刚正有力。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积极性颇高,但我们也应关注到基层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一些“促退派”,流露出 “畏难”“反对”的情绪,对改革畏葸不前;有一些“观潮派”,“上面让怎么改,下面就怎么干”,简单一刀切;有一些“作秀派”,“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改革流于形式。我们必须认识到,诸如此类现象会阻碍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进程,迫切需要为基层注入活力。
合理容错,激活基层干部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事业总是有风险的,不能期望每一项工作只成功不失败。在改革的进程中,虽然已积累了大量的成功案例和经验,但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依然存在,有时更会与现有制度、运行体系、思想观念发生冲突,难免遇到风险和挑战、遭遇挫折和失败。这就需要我们宽容看待,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并制定容错纠错机制,通过细化容错方案、树立容错典型、宣传容错事迹,营造为担当者担当、为改革者撑腰的氛围,尽力破除“多改多错”“改革是背锅”的担忧,让基层改革者在放手闯、大胆干中吃上“定心丸”。
上下融通,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双向合力”。“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改革若各自为政、上下不联动,就会头转身不转,使改革虚晃一枪。全面深化改革中,要主动上联,充分用好中央“上篇”对基层实践的举纲目张,结合基层民生诉求、产业特点、经济基础等实际情况把握好政策尺度和适用度,因地制宜制定实事求是的改革方案;同时也要积极下联,推动地方的“下篇”执本末从,既深入群众、倾听呼声、了解民意,也要及时发现基层的痛点、难点、堵点、盲点,让基层改革有准有度,更要把基层的优秀做法、先进典型提炼总结及时向上传达,努力形成上下融通、同心合力的改革态势。
破立并举,释放全面深化改革的“澎湃活力”。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基层改革最怕简单的“拿来主义”,既不敢对基层原有的“繁文缛节”斩立断,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对照“上篇”立新意。 “立”是发展的基础,“破”是变革的前提,二者相辅相成。“破”陈旧制度的篱笆,“立”新考核机制,变“不敢改”为“放心改”,增加改革的动力;“破”马马虎虎的敷衍思想,“立”改革为民的坚定信念,变“要我改”为“我要改”,增加改革的魄力;“破”绠短汲深的本领恐慌,“立”善作善成的实干作风,变“等上门”为“向下沉”,增强改革的脚力。相信如此,全面深化改革一定可以借助基层的力量,在基层风生水起、行稳致远。(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桐庐县住建局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