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系列之三:把握新质生产力之“力”

“新质生产力”系列之三:把握新质生产力之“力”

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征,以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才能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把握新质生产力之“力”,宣讲家网梳理专家学者文章观点,与您一起学习理解。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在《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中指出,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

· 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他们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创新创造新型生产工具,包括在颠覆性科学认识和技术创造方面作出重大突破的顶尖科技人才,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包括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技术工人。

· 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

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削弱了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的限制,极大拓展了生产空间,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物质条件。特别是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非实体形态生产工具的广泛应用,极大丰富了生产工具的表现形态,促进制造流程走向智能化、制造范式从规模生产转向规模定制,推动生产力跃上新台阶。

· 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的手段更加先进,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展至深空、深海、深地等;另一方面,人类通过劳动不断创造新的物质资料,并转化为劳动对象,大幅提高了生产率。比如,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成为重要劳动对象,既直接创造社会价值,又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融合进一步放大价值创造效应。

·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科学技术、管理等要素,都是生产力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在一系列新技术驱动下,新质生产力引领带动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变革调整,推动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阅读全文】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在《努力提高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自觉性》中指出,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坚持了我们党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

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把全党的注意力继续集中在经济建设上,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 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论断的继承和发展

把科学技术上升到第一生产力的位置,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产力认识的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是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论断的继承和发展。【阅读全文】


高效能、高质量是新质生产力的突出特点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徐晓明在《“新质生产力”知多少》中指出,高效能、高质量是新质生产力的突出特点,即代表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关键就在于科技创新。

从本源上看,新质生产力不仅指一般的劳动能力,还包括创新能力。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符合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

· 新质生产力的六大核心特点

一是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大数据衍生技术等。

二是数据驱动。

三是智能化升级。

四是科技和产业紧密结合,即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

五是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变革。

六是通过发展微观上的新质生产力,推动宏观科技创新生态的发展。【阅读全文】


汇聚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廷惠在《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中指出,更好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催生机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汇聚并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才能为生产力跃迁创造制度条件、赢得发展空间、提供核心支撑。

·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

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构建有利于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体制机制,实现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健全统筹协调机制,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有助于有效利用国际资本、劳动、技术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深度参与全球科技产业分工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推动高水平“引进来”“走出去”。

着力增强内外联动。

·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先进质态跃升,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以创新塑造新动能。

以创新驱动产业创新。

以创新推动要素优化组合跃升。【阅读全文】

 

来源: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前线》杂志、宣讲家网

责编:张弛  校对:王梓辰  审核:张凌洁  监审:刘斌

 

相关链接

“新质生产力”系列之一:认识新质生产力之“新”

“新质生产力”系列之二:领悟新质生产力之“质”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