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体系化学理化阐释

中国理论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体系化学理化阐释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强调:“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作用。”[1]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续写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新篇,“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2],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新征程上为什么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怎样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之问”,为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体系化学理化阐释这一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和方法意蕴,对于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笃信笃行者、开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新局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一、性质定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4]。根本动力这一定位,精准界定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5]之间的辩证关系。早在1978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工会九大上就提出:“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6]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不但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且也指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分别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可起到能动的反作用。2024年4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作用机理是“三个更好相适应”(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只有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来塑造新型生产关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疏通堵点卡点、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才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而“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7]。

二、初心使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8]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没有自己的私利,有的只是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立党初心。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应人民的普遍愿望,在农村变更人民公社体制,代之以施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显著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这不仅使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从总体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还促进一批乡镇企业的诞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创造了机会。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反复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有机统一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始终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通过引领“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9],加快构建以制造业为骨干、以实体经济作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改革,从本质上就是党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自发地、能动地变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体制机制,以促进社会生产力新质化、经济基础现代化,从而达到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

三、守正创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首先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10]。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必由之路,绝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能突破党的全面领导、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这些原则底线。党的全面领导“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我们的全部事业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11];马克思主义是魂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始终居于统摄地位;“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要义,坚守中国道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根本政治制度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不是坐在象牙塔内的空想”[12]。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首先,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锚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个战略目标。其次,产业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破解“创新孤岛”现象和产业链创新链脱节问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探索“校—企—地”三方合作的协同创新模式,助力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再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根本宗旨是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防止金融“脱实向虚”,强化对金融的全方位监管,使金融真正用于实体经济有融资需求的地方。最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文化创新,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传承中华文明,赓续革命文化,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种文化交汇融合中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13]

四、系统集成: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度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一体化意识,坚持一盘棋思想,加大制度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实现更大突破,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配合”[14]。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思想观念、利益格局、内政外交林林总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方面面,必须以系统观念整体谋划。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协调发展战略。从形态上,我国区域战略体系划分为城市群(如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流域(长江、黄河)、板块(东、中、西、东北)三种空间模态;从联通上,中部地区等板块“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对接,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联动”[15],共同服务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16]最重要的是以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最高政治原则,加强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使改革效果符合党中央决策部署。此外,把握党纪学习教育的目标要求,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纪律保障,辖区单位“要扛起主体责任,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17]。

(作者简介:刘启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栾永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参考文献

[1]《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人民日报》2024年5月24日。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22年第21期。

[3]《受权发布|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新华社2024年7月18日。

[4]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求是》2024年第10期。

[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3日。

[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6页。

[7]《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人民日报》2024年5月17日。

[8]《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人民日报》2024年4月25日。

[9]《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民日报》2024年3月6日。

[10]习近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求是》2023年第19期。

[11]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求是》2021年第18期。

[12]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求是》2023年第20期。

[13]《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 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人民日报》2023年12月4日。

[14]《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日。

[15]《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人民日报》2024年3月21日。

[16]习近平:《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求是》2019年第23期。

[17]《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人民日报》2024年4月24日。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