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经典、把握时代、迈向未来

走进经典、把握时代、迈向未来

同大多数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青年理论工作者一样,笔者的求学之路也是从学习和研读经典开始的。为什么要研读经典,研读经典有什么用?怎样才能把握经典,研读经典有没有高效的方法?历史中的经典能否回答时代关切的问题?这是经常萦绕在广大青年脑海中的问题。郭弄舟、吴剑锋、李铁铮三位同学从不同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笔者感同身受。对于我们广大青年来说,学习和研读经典的过程,就是我们掌握科学理论、走进时代现实、形成方法自觉、获得历史主动的成长过程。

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学习和研究中,研读经典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三位同学提到的,经典中蕴含着批判性思维、实践性特质、人民性立场,滋养着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研读经典,我们能够获得思想的深度与自省、多元的视角与包容、历史的洞察与反思。

只有通过对经典的深入研读,才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真正把握科学的理论。科学的理论不仅仅是几个核心概念、若干重要判断,也不仅仅是一套逻辑体系,更重要的是概念与概念之间、判断与判断之间的关联,以及这些关联或者逻辑体系背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读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真切地理解经典作家探寻历史规律的实践历程、经典作家探究科学理论的现实指向、经典作家追求客观真理的价值关切。

经典凝聚了一代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探索,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已经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拣选。真正读懂经典,不是要带着放大镜回到故纸堆中去,而是要运用抽象力透过文本深入思想探索的进程,打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历史场域。通过研读经典,青年人可以更加清晰地明确自身理论思考的历史方位,更加主动地明确自身实践创新的方法自觉。

实事求是地说,研读经典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借助经典理解理论、把握历史、明确使命,更是需要艰苦的探索。很多青年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经典太难读了,到底怎样才能读懂经典呢?”“该如何看待历史中的经典与当代理论发展之间的关系呢?”吴剑锋认为,研读经典须善于自我提问、勇于从兴趣出发、勤于笔记积累。郭弄舟在强调研读经典要逐字逐句、贯通反复读的同时,还提到了经典著作在思想史上形成的“文本群”问题,非常有意义。这与经典文本研究中的科学方法论直接相关。李铁铮从经典研读与问题意识结合、历史语境与思想史发展结合、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结合三个角度阐述了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在笔者看来,在研读经典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坚持辩证历史的观点。

研读经典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经典著作的文本是摆在我们台前案头的客观存在物,经典著作的创作过程、时代背景、思想语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经典著作的传播和阐释也是一个客观的历史的过程,这构成了我们把握经典著作的客观前提。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研读经典,必须忠实于经典著作的原文,深入到经典著作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理论情景之中,把握经典著作的思想观点、叙述逻辑、理论方法。同时,经典著作传播阐释的客观历程,本身也构成了我们走进经典著作、把握科学理论、明确自身使命的必要参照。

研读经典必须坚持辩证历史的观点。唯物辩证法强调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经典著作本身也不是独立的存在,一部经典著作往往与其他经典著作一道,共同构成了另一个“文本群”,相互呼应,记录了经典作家的创新成果。与此同时,经典著作本身的传播历程和阐释成果,也已经内在构成了经典的力量以及我们把握经典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中介。

三位同学聚焦当代青年如何运用经典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讲得都很好。具体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这些经典的形成,距离我们已经很久了,对于今天的社会现实还有指导意义吗?我们不妨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为例加以说明。

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来说,广为人知的是马克思所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然而,将这部手稿放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形成过程中来看,可以发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为走向“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所作的理论准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已经充分证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经典著作,今天学习和研读这部著作的重要价值就是,学习青年时期的马克思秉持人的解放的远大理想,充分利用人类文明先进成果,通过理论上的自我革命推动哲学方法论的创新。

对于《共产党宣言》来说,结合这部经典著作的创作过程、理论阐述、传播历程,除了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将科学的世界观同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阐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工作外,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将一般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探索历程。譬如,面对19世纪下半叶西欧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革命前后工人运动的差异给出具体分析,为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指明了方向。对于能否“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判断,马克思恩格斯既坚持了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但同时又立足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和俄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对俄国革命的道路给出了具体分析。

经典的研究和阐释,总是同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关切结合在一起,以独特的方式回应着时代的呼唤。当代青年应完整准确运用科学理论、系统深入把握时代要求、自主自觉明确奋斗方向,在研读经典中推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改造。

(作者:周嘉昕,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