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深刻领悟新的文化使命的重大意义

中国理论网:深刻领悟新的文化使命的重大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需要更加强大的精神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不仅是党对文化使命认识的不断深入,更是党对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大判断,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前进目标和奋斗方向。新征程必然产生新问题,新问题必然需要新思想指引,在新的起点走好新的长征路,必须肩负好新的文化使命,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一、历史维度:新的文化使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具有薪火相传的强大生命力与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一论述,彰显了党对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中华民族能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代代延续,在近代民族危亡之际奋发图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昂首前行,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历久弥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核心,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对于当代中国人民塑造精神世界和增强精神力量具有独特优势,是形成文化自信的底气和基础。

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我丰富、自我革新、自我发展,是实现新的文化使命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于文化建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不仅提出坚持“两个结合”,更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强劲内生动力。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始终坚持“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相结合、同现代社会需要相适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人民维度: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人民的美好生活包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增强,对于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凸显。中国共产党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工作导向。从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就是人民的文艺,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始终不变,坚持“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在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原则,把握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和内容,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标准、新要求、新期待。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的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相统一的共同富裕。随着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圆满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拥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富足的物质生活,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前提。相比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还面临人口、区域、城乡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民对精神美好生活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实现新的文化使命,就必须加快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要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世界维度: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以文化交流互鉴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

“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坚持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强调“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文化交流一直是推动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不同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共同发展,正是各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共存,才创造出华光溢彩、绚丽多姿的人类文明。文明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没有高下、优劣之分。文明的产生、延续根植于本国家、民族的土地,蕴含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特征和文明特色,有着自身独特的精髓和价值。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和求同存异,为文化创新提供新机遇、创造新可能。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必然成为消弭潜在文明冲突、增进相互了解和认同的重要途径,为丰富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开放包容、共同繁荣的世界奠定坚实基础。

中华文明特色鲜明、生生不息,具有连续、创新、统一、包容、和平等突出特性。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具有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文化与文明息息相关,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文明,必然有植根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作为支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传承保留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独有特质,基于这些文化特质,以交流互鉴激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活力便有了中华文化的本源依托。实现新的文化使命,必将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秉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原则,在交流交往交融中探索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汇点,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伟大的思想引领伟大的实践,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思想。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乘风破浪、行稳致远赢得更为主动的战略形势和更为有利的文化条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22VSZ05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助旺,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钟彬,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