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发力

朝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发力

——十年来改革顶层设计的九次拓展

全面深化改革是系统协调、全面深化的改革,是有目标、系统整体设计的改革。系统整体设计,就是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对改革进行顶层设计。改革顶层设计,就是对改革目标和领域的规划,包括顶层设计框架及其拓展两个层次。顶层设计框架及其拓展扩大改革的空间和广度,决定改革的全面性。进入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系统整体设计,顶层设计不断充实和拓展。

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基本框架。《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部署15个领域33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明确了2013-2020年间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总体上看,新时代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改革顶层设计经历了九次拓展,每一次拓展都扩大了改革的空间,对于全面改革格局和特征的形成具有开创意义。

第一次拓展:将全面依法治国改革任务纳入改革顶层设计

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个制度建设过程,必须“于法有据”。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一个法治体系建设过程,必须通过改革的手段推进。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围绕全面依法治国提出180项改革任务。中央明确由“中央深改组”负责推进这些重要改革举措的贯彻落实。2014年10月27日,“中央深改组”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对接起来,强调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会后开始编制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改革任务的中长期规划,以施工图方式明确180项改革举措的改革路径、成果形式、时间进度。“中央深改组”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要举措实施规划(2015-2020年)》,形成了以2020年为时间节点的顶层设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相继建立了党委(党组)统一领导、统筹落实的推进机制,这标志着将全面依法治国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这次拓展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需要,其意义不仅在于将全面深化改革拓展到法治领域,是全面深化改革空间的扩大,而且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入改革领域,是改革思维与方式的发展,为改革“于法有据”提供了法治保障,推动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鸟之双翼”“双轮驱动”格局的形成。

第二次拓展: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关改革任务纳入改革顶层设计

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推动发展。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任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和一系列新的改革任务。“中央深改组”第十八次会议提出,五大新发展理念是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需要以改革的方式推动落实;全面深化改革要推进制度建设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聚焦,向构建新发展体制聚焦。“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有关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6-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任务纳入顶层设计。这次拓展,不仅有利于发挥改革对发展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以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持续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推动形成发展和改革深度融合的格局。

第三次拓展: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纳入改革顶层设计

结构性改革与体制性改革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三次会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对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为提高供给质量激发内生动力、营造外部环境;全面深化改革围绕经济结构的制度性问题推进,特别是梳理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需要集中出台和落实的改革举措,打出组合拳,促进各项改革措施同向发力。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的意义在于,将结构性改革与体制性改革结合起来,将解决结构问题与解决制度问题统筹起来,进一步推动发展与改革的融合,为提高改革效应、放大制度优势探索了具体路径。

第四次拓展:将全面从严治党改革任务纳入改革顶层设计

2016年10月27日,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围绕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中央深改组”第三十次会议要求把这些改革任务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盘子一体推进。将全面从严治党改革任务纳入顶层设计,有力推动党的建设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机联动,有效推进党的制度建设与国家制度建设深度统一。

第五次拓展: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任务纳入改革顶层设计

2017年召开的十九大,聚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方面部署了一批力度更大、要求更高、举措更实的改革任务,提出一系列新的改革要求。十九届“中央深改组”第一次会议提出,把握党的十九大报告蕴含的改革精神、改革部署、改革要求,梳理其中提出的改革任务,有计划地部署落实,统筹推进《决定》的改革部署和党的十九大部署的改革任务。将十九大改革部署纳入改革顶层设计,不仅促进基础性、关键性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提升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重要的是,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推动了改革的深化,推动改革在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调整深层次利益结构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效。

第六次拓展: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纳入改革顶层设计

2018年2月28日,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在宏观管理、市场监管、教育文化、医疗保障、生态环保、应急管理、退役军人服务、移民管理服务、综合执法等领域推出一批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能的改革举措,新一轮机构职能体系改革全面启动,标志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一方面,机构职能体系中存在的多头分散、条块分割、下改上不改、上推下不动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改革进程,统筹机构改革和各领域改革有利于补齐改革短板。另一方面,机构改革促进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推进制度体系的深刻变革,有利于将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

第七次拓展: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建设纳入改革顶层设计

2019年10月31日,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系统集成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而且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勾勒了更清晰的顶层设计,为全面深化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提供了行动指南。“中央深改委”第十三次会议强调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完善治理体系,会议通过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20-2021年)》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建设纳入改革顶层设计,与《决定》部署任务一体推动、一体落实,有机衔接、融会贯通,不仅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的接续递进,更重要的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制度集成新阶段。

第八次拓展:将新发展阶段改革纳入改革顶层设计

2020年10月26日,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要求紧扣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同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紧密相连。新发展阶段赋予全面深化改革新特点新任务。“中央深改委”第十五次会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要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现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将新发展阶段改革纳入改革顶层设计的重大意义在于,一方面推动改革顶层设计到2020年有了比较清晰的大盘子,另一方面标志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以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新阶段。

第九次拓展: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关改革任务纳入改革顶层设计

2022年10月召开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和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其中包括一系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完成的改革任务。二十届“中央深改委”第一次会议提出,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此后,全面深化改革聚焦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对外开放、美丽中国等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大问题推进。这标志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阶段。

十年间,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的九次拓展呈现接续性和递进性,是改革服务大局实践要求和改革推进制度建设内在逻辑的有机统一。总体上看,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经过九次拓展,不断充实和完善。这说明,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基本框架是预先系统整体设计的,但顶层设计具体内涵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是全面的改革,是因为改革顶层设计的不断拓展,扩大了改革的包容性和发展空间。伴随顶层设计的接续拓展,改革从《决定》设计的330项改革任务,拓展到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领域,拓展到结构改革、新发展格局、中国式现代化等方面,形成了全面改革的格局与特征。改革已经不是一个领域的改革,也不是几个领域的改革,而是所有领域的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全面改革的特征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全面改革的格局是实践形塑的。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欲了解作者更多观点,请参阅《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广度、深度与效能:全面深化改革的特征及其实践形塑》)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