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国理论网: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发展的背景下,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通过数字知识和技术推动科技创新和生产变革,数字经济具有与新质生产力高度契合的核心特质,其本质上就是新质生产力的一种具体体现。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阶段,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点之一,以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要通过深入挖掘利用数据要素、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强化数字人才队伍建设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发展新动能、拓宽发展新空间,不断以“数”之力加速向“新”而行。

深入挖掘利用数据要素,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新要素。伴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据已成为继劳动、土地、资本、技术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数据要素打破了传统生产要素的质态,其不仅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资源,更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优质新生产要素。首先,加快部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提升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水平。以“千兆城市”建设行动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5G网络、千兆光网、IPv6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规模部署和深度覆盖,打造通信网络“互联互通”格局;持续优化以高技术、高算力、高效能、高安全为特征的新型数据中心建设布局,协同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加快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和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深入挖掘利用数据资源、算力资源,加速织就一张高效率、普惠化、绿色化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其次,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潜力。探索完善数据确权制度,加快建立包含不同权利主体和权利内容的相关数据确权授权机制,确保各类数据要素权属关系清晰明确;统筹搭建包含国家级、区域性和行业性数据的多层次数据交易流通平台,促进多方数据平台互联互通,实现国家级、区域性和行业性数据要素的汇聚共享和交互流通,并在此基础上培育一批数据商和第三方数据交易服务机构,为数据交易双方提供数据开发、数据资产评估、交易撮合等服务,进一步保障数据高效流通和有效配置;针对数据要素采集、存储、处理、传输、交易等全过程,加强数据要素质量、定价、交易及服务的统一标准规范制定,进而规范数据流通流程,降低数据交易成本。最后,完善数据安全治理体系,保障数据要素安全有序流动。要从国家、地方、行业等多个层面健全数据安全相关政策法规,对数据共享、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重点领域进行规制;加强数据安全风险监管,面向数据流通全生命周期过程进行风险评估,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管体制机制,提高对于数据流通的审查、溯源和处置能力,营造安全透明、包容开放的数据要素市场环境;针对数据跨境流动,在优化调整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和风险管理等制度基础上,还应以《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为遵循,强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数据开发流动、数据安全等国际规则制定,提高我国在数据跨境流动领域的主动性和话语权。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拓展新空间。实体经济是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打破了传统产业的边界和局限,催生了新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二者的深度融合是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路径。其一,推动数字技术迭代更新发展。要深刻把握数字技术的“痛点”“堵点”“难点”与国际数字技术前沿发展动态,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原创性技术供给,加大新材料、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数字技术攻关力度,加强元宇宙、量子信息、未来网络等前沿技术布局;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数字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强化数字技术从研发、转让到应用的全链条衔接,实现数字技术在研发和转化上的协调统一,切实提升数字技术转化、产业化水平。 其二,纵深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要持续深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重点领域智能装备和软件更新,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推进“5G+工业互联网”的规模应用,全面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不断走深向实;着力提升服务业数字化水平,提高数字技术在零售、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水平,创新数字服务供给,推进新零售、线上教育、智慧医疗等数字化服务场景落地;稳步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要以数字乡村建设为牵引,深化大数据、无人机、卫星定位等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广泛推广产品溯源、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等智慧农业新模式,加快实施“数商兴农”工程,将数字技术嵌入农业生产的全产业链中。其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把握各产业自身发展特点,制定实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路径规划,形成差异化、有的放矢的政策指引;针对数字技术创新和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税费支持、财政补贴以及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支持更多市场主体跳脱传统生产模式,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融入数字技术;引导金融机构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资金支持,搭建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平台,灵活优化各企业转型过程中的信用等级和风险评估机制,切实创新信用贷款、融资租赁等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消除企业转型过程中的资金风险顾虑,缔造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新动能。

强化数字人才队伍建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夯实根基。人才是第一资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驱动。数字人才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推动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驱动力。其一,构建完善的数字人才培养体系。聚焦数字经济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切实优化高等院校数字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数字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及量子信息等重点发展领域针对性地实施数字专项培养计划,注重数字经济与统计学、程序设计等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助力培养高质量复合型数字人才;深化数字经济产学研融合,联动数字领域头部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共建共享数字实践基地、现代产业学院等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平台,拓展校企联合招生、委托培养、订单培养等合作模式,加强数字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高效匹配;积极推进数字技能提升行动,发挥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等功能,加强数字技能职业培训,进一步提高全民数字素养,激活数字人才存量。其二,健全数字人才引进机制。一方面,完善数字人才薪资福利激励机制,将数字领域人才纳入各类人才计划支持范围内,构建以数字技术创新、增加数字知识价值为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薪酬标准,不断提高数字人才引进规模;另一方面,立足数字经济重点领域和产业实际需求,建立数字领域“高精尖缺”人才目录,实施数字经济领域人才专项引进计划,加快引进海内外高层次数字经济领域人才,持续优化数字人才引进结构。其三,优化数字人才发展环境。支持各地增设一批大数据、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虚拟现实等数字领域职称专业,不断规范和完善数字职称的认证标准体系和程序,推动构建数字职称、职业技能等级互认机制,厚植数字人才成长沃土;聚焦数字经济重点优势领域,部署一批以科技园区、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际级孵化器为主的数字创新平台载体,为数字人才交流、合作、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强化数字人才激励引导,为数字人才在住房、落户、社会保障及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便利,营造良好的数字人才发展软环境。

作者简介:何雄浪,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宇欣,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科研助理。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