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担当使命 书写“中部重镇”的新时代篇章

武汉:担当使命 书写“中部重镇”的新时代篇章

盛夏时节,草木葱茏,生机勃发。“九省通衢”之地武汉2023年GDP超过2万亿元,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城市发展能级迎来“质的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对武汉关怀备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五次来到武汉考察,深入生产现场、港口码头和科技园区,走进居民社区,为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擘画蓝图、指引航向,留下殷殷嘱托。

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武汉角色吃重。从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到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这座“中部重镇”知重负重、奋勇争先,正扎实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自觉在全国全省大局中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以务实有效举措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书写新时代新征程英雄城市的奋进篇章。

破题: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谈新质生产力,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是关键。五次来汉考察,三赴光谷,从“一定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摒弃幻想、靠自己”到“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武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最多的,也是科技创新。在今年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把科创资源禀赋转化为大城市的发展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武汉一直在努力破题。

2022年4月,武汉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2023年“新春第一会”——武汉市科技创新大会上,武汉便直奔主题,明确“举全市之力”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今年2月召开的武汉市科技创新大会,再次聚焦科技创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武汉实践。

速度!在武汉成为国家批准建设的全国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后,2022年6月9日,作为创新排头兵的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揭牌成立。到今年6月,武创院共组建专业研究所22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38家,集聚了大批创新创业人才。

突破!2022年11月,武汉超算中心正式投运,这是全国首个集人工智能和超算于一体的多样化云服务化算力集群。依托92所高校、91家科研院所等丰富科教资源,武汉正加快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目前,武汉共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55个、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34家。

补齐!中小企业发展不足,武汉直面弱项,着力补齐短板,连续出台“加快培育中小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实施方案”“加快独角兽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等,大力营造良好环境,为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提供阳光雨露。

探索!“武汉云”以迅猛发展的数字应用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用发展的眼光治理城市,武汉不断探索超大城市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在武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成“群”崛起迈进,若干特色产业集群不断厚实发展后劲,武汉光通信设备及光电子器件制造、汽车零部件、网络安全等三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作为全国三大智能密集区之一,武汉借“智”创新,不断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供应链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统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线并进”,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武汉加速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通衢:从区位到枢纽,从通全国到通全球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在中国经济版图上,武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武汉是全国屈指可数的能够衔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战略纽扣,也是内陆地区少有的集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等国家级运输通道、枢纽于一体的综合运输超级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分析自己的优势领域和短板不足,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中部重镇”,武汉不断找准自身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今年1月,《武汉市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实施方案》出台,明确武汉将加快打造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围绕“一带一路”内陆地区新节点、长江经济带高水平开放新门户、国际创新开放合作新引擎、全球现代产业发展新重镇、全国制度型开放新样本,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加快将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武汉一直在路上。

今年年初,备受期待的合武高铁正式开建,这是沿江高铁通道“承东启西”的关键段落。沿江高铁贯穿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战略意义重大。当各种资源要素在这里聚集、流通,临空经济、枢纽经济等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区位到枢纽必将有新的实践样本。

打通双循环堵点,流通体系的现代化是重要一环。武汉,这座传统的内陆城市,正成为新的出海口。2023年12月,行程超过1万公里的“武汉—上海—圣彼得堡”联运首发,标志着武汉又添一个新的铁海联运通道。随着越来越多的“公铁水”联手,“江海陆”联运,“通全球”已成为武汉的常态。

自1957年我国第一条南北大动脉京广铁路在武汉贯通至今,武汉已从中国南北连接点,成为空中畅达五洲、水运直达东盟、陆地连接亚欧的重要节点。从通全国到通全球,“九省通衢”之“通”,内涵与外延都有了巨大的拓展。

在更深层次上,“循环”不只是交通的畅达,而是从生产要素、技术赋能到分配消费,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等环节的畅通无碍。

今年4月,武汉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动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的实施意见》,提出武汉将以发展枢纽经济为抓手,积极创建综合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着力构建“枢纽+通道+网络+平台+产业”枢纽经济发展新范式,打造“枢纽带动贸易、贸易聚集产业、产业反哺枢纽”经济循环,加快建设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武汉活力奔涌,奋斗正当时!

协同:久久为功,提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含绿量”“含金量”

置身长江之畔的黄鹤楼上,但见清水东流、层林尽染、川流浩荡。

2022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武汉时再次强调,“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武汉,正奋力推进绿色转型与经济增长协同发展。从阳逻国际港到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厂区,都留下武汉大力推进绿色低碳产业、优化产业布局的印记。传统产业积极求“变”,绿色产业链条也在不断拉长。

绿色能源在发力。经过3年多建设,武汉绿动氢能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已建成7条核心部件产线,率先实现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具备满足每年5000套氢燃料电池生产能力,成为目前全国最大氢能研发和生产基地。

能源储备技术市场前景可期。全市首个大规模液冷型储能电站位于黄陂区临空产业园,现场一排排白色锂电池储能舱整齐坐落。据测算,该项目年消耗电量约5000万千瓦时,每年能压减煤炭消费约1.5万吨。

加快布局绿色低碳产业。《武汉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大力推进湿地系统保护和生态修复。武汉是全球唯一人口超千万的湿地城市。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中国有很多城市像武汉一样,同湿地融为一体,生态宜居。”武汉依水而立,依水而兴。自2021年起,武汉以通顺河、道观河、府澴河为试点,联合仙桃、黄冈、孝感、随州等地在武汉都市圈推进河湖水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上下游携手共治,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2023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显示,全市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着力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武汉久久为功,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着力提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不断开辟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实干铸就辉煌,奋斗开创未来。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我们党即将召开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重要部署。面临历史性发展机遇,武汉将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开拓奋进、干在实处,努力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担当主力军,以“三个优势转化”的新作为新成效,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扛牢武汉担当、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长江日报社) 

责任编辑:魏翔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