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伍建民:发挥好北京优势 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

三、六大方面展现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发展情况

(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壮大

从四个方面来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是国家实验室,主要是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二是国家科研机构,要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三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四是科技领军企业,主要是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

北京着力培育和壮大战略科技力量。从五个方面看:一是国家实验室体系,主要有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二是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三是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四是高水平高校院所;五是科技领军企业。

在北京,目前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80家,位居全国第一位;建设7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78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同时,北京还围绕生命科学、量子科学、人工智能、区块链、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纳米能源、应用数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科学智能等领域,支持建设一批瞄准世界一流目标的新型研发机构。在机制改革政策方面,这些新型研发机构主要体现了“五个新”。其一,新的运行管理机制,探索与国际接轨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依法制定章程,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所长)负责制。其二,新的财政支持方式,根据新型研发机构类型和实际需求,给予财政科技经费稳定支持,实行负面清单管理。赋予新型研发机构经费使用自主权,在确定的重点方向、重点领域范围内,可以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自主安排科研经费使用。其三,新的绩效评价机制,实行个性化合同管理制度,根据合同约定,由理事会下设的评估委员会进行评估,围绕科研投入、创新产出质量、成果转化、原创价值、实际贡献、人才集聚和培养等方面,开展符合机构设立目标和符合科研规律的评估。由理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对机构资金使用情况实施审计,审计结果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参考。其四,新的知识产权激励,除特殊规定外,市财政资金支持产生的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由新型研发机构依法取得,自主决定转化及推广应用。其五,新的固定资产管理方式,市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等由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和使用,并依法开放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要加速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有四个: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初步形成,16个设施平台进入科研状态。

科技领军企业组建24个创新联合体。比如,百度公司牵头组建人工智能创新联合体,协同攻关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等,打造从底层芯片到行业应用的国产化技术体系。再比如,小米公司牵头组建3C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攻关系统智能化、装备智能化及工艺智能化等“卡脖子”技术。

(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从研发经费投入来看,北京在2022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2843.3亿元,投入强度为6.83%。2022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为30782.9亿元,超过3万亿元大关。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33278.2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64%。

北京企业的研发投入及强度。2021年,在全市研发投入较为集中的1.9万家规模以上重点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占44.6%;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合计4714.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9%。

北京支持原创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主要包括三类: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同时,北京深入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出台本市基础研究行动方案,强化基础研究系统部署,布局一批前沿科学中心和交叉学科中心,健全基础研究问题凝练和多元投入机制,扩大基础研究资金来源,建立基础研究经费优先保障和持续增长机制,编制基础研究滚动支持计划,鼓励企业、社会组织采取慈善捐赠、联合资助、设立基金会等形式支持基础研究。2023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3278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64%,其中基础研究经费2212亿元,占R&D经费支出比重为6.65%。从北京来看,在2022年全社会R&D经费中,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R&D经费的比重为16.6%。北京持续推进自然科学基金改革,优化长周期项目支持方式,稳定支持一批科学家和团队长期从事基础研究。

北京推动重点领域前沿技术研发,主要包括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区块链等。同时,北京也在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包括集成电路产研一体化研发、关键新材料“卡脖子”技术攻关、通用型关键零部件研发、关键仪器设备研发等。北京还推动其他前沿领域布局,比如在生物育种、空天科技等方面。

近几年,北京也产生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2024年4月25日,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发布了10项重大科技成果,包括《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2024-2027年)》、全模拟光电智能计算芯片、转角氮化硼光学晶体原创理论与材料、大规模量子云算力集群、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完成总装、第三代“香山”RISC-V开源高性能处理器核、“北脑二号”智能脑机系统、农作物耐盐碱机制解析及应用、人工智能取得系列成果,以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取得系列国际领先成果。

在关于大力发展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份材料。1883年8月,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会长亨利·奥古斯特·罗兰做了《为纯科学呼吁》的演讲,被后世称为“美国科学的独立宣言”。这篇演讲中有这样一段话:“当其它国家在竞赛中领先时,我们国家能满足于袖手旁观吗?难道我们总是匍匐在尘土中去捡富人餐桌上掉下来的面包屑、并因为我们有更多的面包屑而认为自己比他更富裕吗?但我们忘记了这样的事实:他拥有面包,这是所有面包屑的来源。”当我看到这句话后,更深切地体会到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极端重要意义。但同时,这篇演讲中还有这样一段话:“我时常被问及这样的问题: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究竟哪个对世界更重要。为了应用科学,科学本身必须存在。假如我们停止科学的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在科学上)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事情中的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中国人知道火药的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探索其特殊应用的原理,他们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因为只满足于火药能爆炸的事实,而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我们现在只是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当成野蛮人。”亨利·奥古斯特·罗兰是在批评明清时期的人不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但即使过去140多年,当我再看到这段话时,作为一名中国人,我的自尊心仍然受到很大伤害。由此可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有极端重要意义的。

(三)高精尖产业和新兴产业持续发展

要大力推动“双发动机”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大力发展“先进智造”产业,包括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培育未来产业,2023年9月印发了《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推动科技服务业跨越发展;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营造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构建“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其中,“2”是做大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第一个“4”是做强“北京智造”四个特色优势产业,即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与装备、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第二个“4”是做优“北京服务”四个创新链接产业,即区块链与先进计算、科技服务业、智慧城市、信息内容消费;“1”是抢先布局一批未来前沿产业。2023年,北京市十大高精尖产业全部突破千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产值更是突破三万亿。

北京正在布局未来产业。《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的发展目标,也就是要形成一批颠覆性技术和重大原创成果,构建一批应用场景、中试平台和技术标准,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建设一批创新中心和创新联盟,培养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产业领军人才、产业经理人和卓越工程师;同时,也提出到2035年的发展目标。北京要面向六大领域,打造未来产业策源高地,六大领域包括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实施八大行动,构建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生态,八大行动包括原创成果突破行动、中试孵化加速行动、产业梯度共进行动、创新伙伴协同行动、应用场景建设行动、科技金融赋能行动、创新人才聚集行动、国际交流合作行动。

从北京数字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来看,2023年,北京全年实现数字经济增加值18766.7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9%。全年实现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1875.4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7.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1%。截至2023年12月,北京市独角兽企业数量为114家。

2023年9月,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等11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和服务独角兽企业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了十个方面的措施,主要包括:主动挖掘培育独角兽企业、开展独角兽企业战略级创新服务、强化独角兽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独角兽企业参与应用场景建设、加大对独角兽企业的资金支持、支持独角兽企业加快登陆国内外资本市场、保障独角兽企业空间需求、加强独角兽企业引才落户支持、支持独角兽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探索营造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截至2023年末,北京培育和认定的专精特新企业7180家,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5家。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范璧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