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网:以数字经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育文化新质生产力

人民论坛网:以数字经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育文化新质生产力

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呈现的新质态、新形式,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和精神命脉,在与数字经济的交流互动中,日益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数字经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正是基于现代人民群众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由数字经济加工成可供市场消费的“数字文化产品”的过程。两相结合,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注入了全新活力,也为现代社会带来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经济机遇,共同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数字经济活力的精神沃土,包含了丰富的文化要素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深刻烙印在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之中,是一种有着无限可能的资源。这种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核为数字经济的多元与稳定发展提供了长久保障。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能够直接转变为发展数字经济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思想资源。例如,《绘真 妙笔千山》、《傩师》等独具巧思的游戏就在艺术形象塑造、美术风格、剧情等方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脉络紧密相连。另外,诸如《长安三万里》、《大鱼海棠》等优秀国漫也淋漓尽致地传递着真、善、美等经典价值观。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故事、符号、元素等内容能够直接融入数字产品和服务中,成为生产数字文化产品的创意源泉和灵感来源,增加其文化内涵和经济附加值,从而延长数字经济的生命线。例如,一款名叫《原神》的游戏就在其游戏场景的制作中还原了古建筑、服饰、节庆活动、戏曲等传统文化,还在“流光拾遗”系列活动中嵌入了木版年画、内画、蛋雕、顾绣等非遗元素。另一款富有国风国韵的空间益智类游戏《匠木》则以传统榫卯工艺为主题,利用点击、双击等交互手势为玩家提供了“亲手”参与榫卯零件测量、打磨、拼合的机会,使玩家可以在虚拟空间中感受传统木艺的巧思。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动能。

数字经济是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的有力载体。一方面,在数字化的浪潮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了保护和传承的强大数字技术支持。例如,敦煌研究院和腾讯就运用前沿游戏技术高精度复现莫高窟第285窟的实景,联合打造了包含线上知识讲解互动、线下VR深度体验的虚拟现实深度文化漫游产品,使游客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享受破次元的“穿越”之旅。另一方面,现代科技手段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全新的数字化表达,传统文化元素具备了更加直观、生动、互动的呈现形式,乃至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类似文博虚拟推荐官、数智人员工、虚拟偶像这种“数字人+文旅”的新型消费业态,不仅能够为用户创造独特有趣的互动体验,还在“活化”传统文化的商业价值方面进行了更多探索。不仅如此,持续涌现的新数字场景还拓宽了传统文化产品的传播、应用和消费路径,使其得以触及更广泛的受众,实现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三重提升。例如,借助区块链、5G、AI等数字技术,数字消费市场推出了雕版印刷《群仙贺寿图》、掐丝工艺“花丝风雨桥”、景泰蓝京剧脸谱系列等国潮非遗数字藏品,以全新的收藏与交易方式完成了非遗的活态传承。令人惊喜的是,这些藏品一经发售就出现了秒空现象,无不体现着千禧一代和Z世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关注。

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经济交融的意涵丰富,既充分演绎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完美交融,也展现了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为进一步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数字企业、政府和社会应当承担不同责任。数字企业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转变上,一是要将拓展目标从“规模扩张”转变为“提质增效”,二是要将拓展重心从“消费领域”转变到“生产领域”。不仅要以兼容并包的姿态吸收各种富于表现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价值理念,还要探索更广泛的、更高难度和更复杂的技术类型,覆盖更长的文化产品价值链。在同步深挖文化和技术潜力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多样化需求优化数字生产体系,精心培育新型数字文化业态和消费模式,创造高质量、高文化认同的数字或实体文化产品。更重要的是,应当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力,饱含对历史传统的敬畏之心,既不盲目跟风,也要避免生产出“有符号无内涵”的劣质产品,确保人民群众能够拥有良好的文化消费体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公共部门也需要在其中承担顶层设计、监督运营和保障结果三个层级的责任。重视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人才引进等规制性举措,鼓励、支持、引导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做好文化市场的综合执法工作。还应当秉持开放包容的文化发展姿态,一方面要推动中国优秀数字文化成果走出国门,开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另一方面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国际优秀技术成果、吸引国外高水平数字企业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文化力和科技力共同驱动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 毕林丰】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