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下)——中国式现代化生产力视角的不断深化

中国理论网: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下)——中国式现代化生产力视角的不断深化

三、历史主动: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产生质的飞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论述,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产生质的飞跃提供了基本遵循,从而牢牢把握了中国式现代化生产力视角的历史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推进,中国的发展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为代表的全球高新科技规划重磅出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中国的整体生产力大大提升,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立足于自动化、智能化的高新科技,如今有了一个独特而响亮的名字: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必将大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生质的飞跃,进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基于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新时代新征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丰富多样,这就亟须形成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先进生产力,以创造更多更高质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逐步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蹄疾步稳,逐步实现战略目标。

在这一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应运而生。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词汇。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首先,新质生产力立足新发展阶段,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适应。新质生产力通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对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进行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重构,从而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适应。新发展理念瞄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聚焦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重大转换,进一步优化生产力中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我们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引擎。”[2]

其次,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在于创新,关键在于大批颠覆性创新、突破性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和内生动力的生产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了新质生产力,通过协同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推动传统生产力跃升为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3]

第三,新质生产力支撑高质量发展,这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本动力,将大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高质量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着眼未来,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提质增效,则是主要抓手。“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国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4]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为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2015年,我国出台“中国制造2025”,旨在用十年时间实现制造业自主创新。“中国制造2025”由百余名院士专家着手制定,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设计顶层规划和路线图,通过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23年,中国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世界第10位,较上期提升3位,是唯一进入前15位的发展中国家。国家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进步,从2000年的第38位快速提升至2011年的第20位,随后稳步上升至第10位。2023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较2021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从各国国家创新指数得分及发展态势看,中国创新能力总体上稳步提升的趋势没有变。从国家创新指数5个分指数来看,我国在各个维度均有不俗表现。尤其是在“知识创造”表现上更为突出,得分83.7分,排名第3位。2020年,中国高被引论文数为3.7万篇,占世界份额为23%,位列美国之后排名世界第2位,高被引论文占本国论文数量比重为1.5%,排名第26位;中国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到227.9万件,位居世界首位;亿美元工业增加值工业设计注册申请量排名第1位。2024年4月30日,香港《南华早报》通过官方及其他权威资料数据梳理得出,过去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已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等10个关键领域的超86%的目标。

提炼“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和理论,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为我国实现以人才培养为关键、科技创新驱动的生产力质的飞跃提供了理论指南,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新质生产力通过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必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产生质的飞跃,从而大大加快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

四、启示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明确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其中,最明确的一点就是:凡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国内外因素都是我们的斗争对象。纵观百余年党史,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产力视角,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摆脱落后就要挨打的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源动力,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二是只有协调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换挡升级,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在量的积累上产生质的飞跃。三是要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关键在于理顺体制机制,兼顾专利保护和市场激励,促进既出成果又出人才,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具体来说,需要以人的现代化(即人才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要素,坚定不移向人才、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要核心竞争力、要大国重器,让人才链支撑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汇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青年力量,锻造出新时代又红又专、堪当大任的创新型人才队伍,通过以人才为主体的高质量发展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确保党的伟大事业后继有人。

【作者简介:郭海龙,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编译局)四级调研员。】

注释: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1页。

[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28页。

[3]《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第17页。

[4]《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2024年版,第19页。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