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中)——中国式现代化生产力视角的不断深化

中国理论网: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中)——中国式现代化生产力视角的不断深化

二、历史自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中国式的现代化”提供根本动力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使得以科技为龙头的生产力,为“中国式的现代化”提供根本动力,让中国式现代化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发展潮流,这显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生产力视角的历史自觉。

改革开放前,由于主客观原因,我们相对忽视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适应。“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方面有某种忽略。”[1]改革开放后,这些失误得到纠正,通过拨乱反正,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2]

此前,在1979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邓小平同志把“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表述为“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表述逐渐成为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共识,逐渐演化出以“总体小康”“全面小康”“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作为衡量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具体目标。

随着拨乱反正和伟大转折的推进,对生产力基础作用、决定作用的认知越来越深入,逐渐认识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整个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这是个很大的试验,是书本上没有的。”[4]

同时,我们党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其中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都是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展开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质就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5]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保证经济建设保持正确航向的根本政治保证,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对内搞活,通过改革促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适应以促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强国之路。主要是引进外资和技术,通过市场应用和技术激发生产力升级换挡,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代差。“而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解决好。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上。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吸收资本主义中一些有用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力。现在看得很清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我国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化建设。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固有的特点,也采用资本主义的一些方法(是当作方法来用的),目的就是要加速发展生产力。”[6]

通过对内搞活、对外开放,调动内外资本的积极性、活跃市场,以促进生产力更新迭代,都服务和服从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的总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改革,就是要选择好的政策。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也是对内开放,通过开放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一开放,八亿农民的积极性就起来了。城市经济开放,同样要调动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至于吸收外国资金,这是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个补充,不用担心它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7]其高峰,则是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衡量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和党的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鲜明地指出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先导地位。“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此就必须开放。否则,不可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8]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星火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火炬计划等不断出台,神舟系列飞船的载人航天工程等取得历史性突破,通过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牢牢把握了历史主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技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步伐。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211工程、985工程建设,则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9]我国从1978年在温饱线上挣扎,一跃到世纪之交实现总体小康,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在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些都是这一时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结果,更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效果的展现。

这一时期,以邓小平同志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基础,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我们党自觉提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注意到生产力发展需要带动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客观需要:创新驱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新世纪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内涵,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这些都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应有之义。

【作者简介:郭海龙,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编译局)四级调研员。】

注释:

[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3页。

[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0—121页。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0页。

[5]《邓小平论党的建设》,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2页。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页。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

[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275页。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