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王锦刚: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自觉自信自强

王锦刚本人

王锦刚 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高端论述

点此查看学习课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新时代,围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之丰富系统、深刻厚重,党中央召开的会议之密集、作出的决策部署之全面,在党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就文艺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传承发展等主持召开会议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多次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一系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改革发展方面的规划和方案;在各地考察各类文化传承发展项目并提出一系列要求;在多个重大国际场合阐明对全球文化、文明发展和交流互鉴的一系列中国立场、中国方案。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在科学总结我国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建立健全了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一、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

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体现为对其文化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达到了新的高度。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始于文化自觉。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自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创造着中华民族的新的精神标识。

文化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基础上的,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与兴衰,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文化是灵魂》这篇政治短评中指出,“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从根本上说,文化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力量为文化力量提供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规律的正确把握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概括了“九个坚持”的规律性认识;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了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这些重大理论创新,有理念上的创新、价值上的引领、思想上的突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理论贡献的重要体现,极大拓展了我们党对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境界。

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指导性,为进一步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建设的主动担当

中国共产党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主动承担起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赵苇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