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产业规律 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生成机制

遵循产业规律 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生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 D610.4; F01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29-1445(2024)06-0009-04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传统产业和先进产业优势,主动应对未来产业发展的新挑战,遵循产业规律,培育新机制,推动构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遵循产业规律

一个国家或地区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和质量、未来产业的培育以及转化为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该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地位。

国家的世界地位主要取决于产业引领力。历史反复证明,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引领全球经济的战略性产业,哪个国家拥有先进技术特别是拥有颠覆性的重大技术,哪个国家拥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哪个国家就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例如,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蒸汽机、机械纺纱机等都是当时的颠覆性技术,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革命发生在德国、日本、美国等,发电机、内燃机、电子计算机等得到广泛应用,这些国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加速进入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浪潮,建设低碳经济社会,以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未来产业,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格局调整的主要方向。产业创新势必导致国家间的产业转移,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将会发生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打开了缺口,为中国等后发国家改变弱势分工地位赢得重大机遇。未来产业是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后形成的、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支撑带动和引领作用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其中,量子技术、机器人、尖端生命科技、网络安全和大数据等,将是推动未来20年全球经济社会变迁的关键产业。

具体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意义及制高点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争夺全球领导权,提升国家发展能力。以新兴产业为支撑才能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技术、新产品,更大程度参与全球治理,增加和维护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利益。二是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困境。老龄化、气候和资源环境等问题迫切需要新兴产业提供新的可实现的解决方案。三是提供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新兴产业在应用场景、新市场、新技术和新产品等领域可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还能够有效增加新的高收入岗位。

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从我国目前的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的状态看,传统产业已经开始衰退,产能过剩严重,新兴产业虽然在快速成长,但在整个产业体系中的比重比较小,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还比较小;由于在国家产业体系中,我国总体处于中低端,供给体系的中高端技术和产品质量不高、数量不多,就业岗位和收入水平也被限制在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卡脖子”问题突出。克服这些挑战的关键出路在于抓住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机遇,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达国家主要依靠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启动新一轮增长以摆脱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弊病。长期以来,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走出低增长困境,主要依靠每一轮科技革命产生的新兴产业提供新增长点,以此带动国家经济走出周期性的经济社会危机循环。当前,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等前沿领域加快布局,以抢占未来发展主动权。如美国从立法层面保障未来产业发展,并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新型组织模式;日本政府提出构建一个“超智慧社会”,确立了人工智能、超算、卫星、低能耗技术、清洁能源和生物技术等战略发展领域;欧盟成员国联合设立欧洲未来基金,致力于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未来产业领域相关企业进行长期资助等。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注意的问题

尽管社会各界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义和作用高度认同,但是对于如何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仍然存在认识误区。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急功近利。多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偏低,未来科学技术和产业生成土壤匮乏。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表现为各类科学技术的应用,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初期,要防止各地、各企业为了追求短期效应,在成熟技术环节和新兴产业领域过度竞争,这样反而容易导致人才、资源、资金在基础学科研究领域被进一步挤压。实际上,无论基础学科还是应用学科,都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序言”,而不是新质生产力本身,但没有科学的进步就难以实现技术的突破和产业的升级。一定意义上说,基础学科研究发展到哪里,社会文明进步和生产力水平才能推高到哪里。基础学科为应用学科提供坚实的基础。放眼全世界,大凡发达国家都有发达的教育、发达的基础学科。基础学科未必能快速产生成果,需要长时间、大投入,需要有战略定力,要容忍基础理论、基础学科长时间不产生新成果,但一旦产生新成果往往对传统生产力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新质生产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往往是立体的全面的深刻的,既改变人们的旧思想和旧理念,更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挑战极限,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甚至改变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命运。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急不得也慢不得。我们发展新兴产业,尤其是未来产业的基础薄弱,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会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一方面,我国已经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科技、工业和人才实力,具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潜力和条件,要通过深化相关领域改革,打通堵点、扫除阻碍点,畅通教育、科研、产业三位一体的机制和环境。另一方面,激烈的全球竞争和大国博弈,已经不存在前沿科技和产业领域在竞争上的退路。从前几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影响看,新的全球性技术更替并没有结束几个世纪以来的结构性不平等情形,“优胜者”与“失败者”双边对峙的局面依然牢固。“优胜者”群体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核心,包括刚刚挤入部分高端生产领域的新兴工业国,后发国家如果不能顺利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可能逐渐沦为“失败者”。从二战后各国追赶型现代化发展历程看,许多发展中国家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后,传统产业资源能源成本快速增加,低成本竞争力逐渐衰弱,新兴产业的发展因缺乏技术、人才和创新能力而低于预期,开始落入产业体系发展的“结构性陷阱”。这样的产业结构状况在宏观经济方面的普遍表现是,经济增长停滞、全球竞争力下降、国内失业状况逐渐恶化、国民收入提高缓慢甚至下降等。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与宏观运行进入这样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可能就会落入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大机制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科学地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机制: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强调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加快培育技术进步形成机制,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从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技术路径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新兴产业是动态发展而不是停滞不变的,其形成为新质生产力有着必然的内在机制:第一,科学技术现代研发平台。先进技术来自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新质生产力形成越来越离不开人才、知识、资本等现代生产要素。马克思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作用物的力量……取决于科学的一般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这种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这里的“科学”包含两个方面:科学的发现和科学的应用,马克思把前者称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把后者称为直接的生产力,科学的直接生产力的作用是成为社会生产的“直接器官”。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科学的发现作用、应用科学的实践作用。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一流的科研成果有赖于一流的实验室。围绕重大战略需求、现实重大问题,构建国家、区域、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实验室体系,将各级实验室打造为融合各类现代要素的公共研究平台。第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的生态系统。科技成果还不是现实生产力,需要构建转化机制,除了少数涉及国家秘密外,绝大多数的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依靠市场机制。加快构建和完善实体的和虚拟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对于孵化期的新技术完善和鼓励风险投资,促进其形成未来产业;利用互联网的力量,着力构建集产学研用和金融于一体的问题发布机制、“赛马”破解机制、金融支持机制。

加快培育生产要素创新型配置机制,提高单个生产要素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效率。在生产要素函数关系中,任何一个生产要素的变动都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在科技变革更迅速的当代,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更依赖各种生产要素高效配置的综合集成效应。第一,从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来看,智慧工厂、智慧车间将依靠人工智能,实现时间上的继起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各个环节实现无缝对接,有效加快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循环周转速度和效率。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出现越来越多的无人工厂和无人车间。第二,从产业链来看,工厂和车间是开放的,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全世界同类产品实时生产情况,现在每一个企业都成为互联网上的一个分子,依靠大数据的功能,实现产销的及时匹配,打破传统的生产—批发—零售—消费的流通模式,从生产环节直接进入消费。第三,从区域生产要素配置来看,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机制,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合作更多带有互利互惠性质,不仅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也有利于发达地区拓展市场空间并实现区域功能的互补。

加快培育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机制,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产业形态演进。从以往产业发展逻辑看,生产力向高级形态演进不是一个偶然的过程,既遵循一般规律,更有着不同特征。新质生产力发展主要依靠大规模科技创新推动,意味着与传统生产力升级机制和路径会有显著差异。第一,需要创新型企业家。由于系统性创新出现,生产力向高阶演进路径发生了转变,许多产业已经不是从“劳动密集型”升级到“资本密集型”,然后再升级到“技术密集型”,而是可以借助创新实现跨越式升级。也就是说,科技创新影响了生产力的演进路径。这意味着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体系,不是更多依靠便宜生产要素的供应,也不只是依靠创新生产要素的供应,更关键的是要有创新型企业家这个主体来组织创新生产要素。第二,政府与市场功能的新定位。不同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形成有着明显的路径差异,所需要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是不同的。当前,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使得生产力演进逻辑发生了深刻变革。产业政策转型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路径。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就是生产力从依赖低成本要素转向更多依赖科技创新。反映到产业层面,不仅要以科技创新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更重要的是如何准确发现、界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识别、培育未来产业。在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实现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作者简介:李鹏,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