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叙事逻辑与建构

中国理论网: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叙事逻辑与建构

“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1]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格和优良传统的最新话语表达,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话语叙事的积极建构是筑牢我国意识形态主阵地,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的关键举措,为成功突破国内西方异常思潮的话语裹挟,从容应对东西方日益激烈的政治文化冲突和政治斗争较量提供充足底气。因此,我们要不断创新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叙事内容、优化话语叙事表达、创新话语叙事传播模式、优化话语叙事传播环境,建构起契合中国发展实际、符合人民精神需求的伟大建党精神话语体系。

一、创新话语叙事内容

话语内容是客观、真实反映并准确契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思维的理论表达。创新话语叙事内容,夯实话语叙事根基是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话语叙事建构的基础工程。

一要敢于走出“话语舒适区”,“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大破大立,晓喻新生”。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叙事依然停留于上层建筑层面的简单复刻与文本解读,话语内容的学术性和人民性有待提高。鉴于此,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叙事主体要依托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强化伟大建党精神的学理化阐释、体系化研究和生活化表达,同时拓展延伸其叙事触角,紧扣“人民”这一核心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叙事原则,深入人民群众实践、扎根群众生活,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汲取话语内容创新的丰富养分,获取内容创新的充实灵感,彰显话语内容的鲜明立场。

二要坚持与时俱进,“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要以辩证的、历史的态度和视角审视不同时代的理论思维,克服形而上学、历史虚无的错误倾向。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叙事内容要紧密贴合时代主题,客观、真实反映党执政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也要把握和利用好历史机遇,坚持以党的执政实践涵养伟大建党精神话语叙事内容,用伟大建党精神话语叙事阐释党的伟大实践,不断提升伟大建党精神话语叙事内容的主导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增强话语自信和话语底气。

二、优化话语叙事表达

话语表达是思想情感和知识理论的外在表现形式,决定话语风格、话语力量,是话语建构的关键环节。新时代要不断优化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叙事表达,增强伟大建党精神话语叙事的传播力和实际效能。

“显性”表达与“隐形”表达“各自为战”与“双管齐下”相结合。“显性”表达凸显话语内容的政治属性,常以政策文件、宣传标识等形成呈现,借用单线式、传统灌输式、教育宣传式表达模式形成对人民群众的正向引导;“隐形”表达则侧重对人民群众的生活融入,相较于显性表达的严肃性,隐形表达具有通俗性、大众性特征,其借用故事化的叙事表达贴近人民、直抵人心,借助伟大建党精神的百年发展历程和丰硕成果感染群众、说服群众,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自觉和自信。不言而喻,实现“显性”“隐形”表达的“双管齐下”和一体推进是实现话语表达效能最大化的关键举措,伟大建党精神在二者的结合互补中实现对受众群体的全层级融入。

表达方式“千汇万状”而非“一成不变”。要综合考量不同话语受众的群体特点,紧密结合话语功能指向、阶段特征等,围绕伟大建党精神核心概念进行形象化表达,使不同受众群体透过纷繁复杂的话语表象,自觉发现并认识其内部存在的必然联系与深层含义。一是依据不同话语受众群体的思维特点和语言习惯,从政治、思想和生活维度创新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表达,形成具有权威性、严谨性和感召力的政治话语,具有学理性、规范性和抽象性的思想话语以及易理解、易传播、较朴实的生活话语,三种话语表达主题一致、目标同向、彼此互补;二是依据话语表达的功能指向和阶段特征,建构揭示伟大建党精神历史和现实样态、擘画其理想样态及指明其未来发展路径方法的实然形态话语、应然形态话语和能然形态话语。通过优化创新伟大建党精神话语叙事表达,形成对受众群体的全层级、全时空、全过程、全方位关涉,增强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效能。

三、创新话语叙事传播方式

话语传播是实现话语内容效能转变的重要方式,是推动话语内容“入脑入心”的重要环节,是连接话语内容与话语受众的桥梁和纽带。新时代创新伟大建党精神话语叙事传播方式,要坚持载体开发和意识转变双向推进。

坚持话语叙事载体的“守正创新”和“珠联璧合”。在深刻阐发中国实践、科学建构中国理论上,我们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3],究其原因主要是话语传播手段滞后。当前,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传播主要借助主流传播媒介,其传统单一的表达方式,难以有效触及人心、引发共鸣。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话语传播“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4],要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表达方式,灵活运用新兴话语传播载体,依托互联网平台优势积极搭建影响大、感召广、竞争强、质量高的新型主力媒体,提高话语受众的参与度、获得度、满意度,使人民群众在思想的交流对话中提高政治辨识力和领悟力,强化政治认同。其次,积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有效整合各种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5],既要发挥好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增强话语表达的权威性、严肃性、正式性,也要借助抖音、快手、B站等新媒体平台,增强话语表达的大众化、时代化、普适化,在二者的交互融合中拓展话语传播阵地,激发话语传播效能。

实现“宣传本位”向“人民本位”的观念转变。话语内容、叙事机制和话语受众是话语叙事的三大核心要素。其中,话语内容是叙事之基,叙事机制是传播之翼,话语受众则是决定话语叙事内容和叙事机制的关键性因素。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话语叙事要不断强化受众意识,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话语叙事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宣传本位”向“人民本位”观念的快速转变,在充分考虑和准确把握全媒体时代人民群众话语特点和时代需求的基础上,搭建“人民本位”的传播机制,用接地气、有生气、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话语讲好伟大建党精神背后的故事,增强情感交流、激发心灵共振、实现情感共鸣,增进人民群众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认同。

四、优化话语叙事环境

话语环境是影响话语叙事过程和效能的重要因素,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话语环境是讲活伟大建党精神故事、传播好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条件。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话语叙事要敏锐观察时代变化,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赋予的机遇和条件,积极回应社会各界的舆论关切。

积极营造稳定和谐的国际话语环境。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如何打破“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格局,突破西方国际话语垄断,需要积极营造稳定和谐的国际话语环境。首先,增强多元国家间的实践交往与情感互动,促进多彩文明的交流互鉴,以良好的国际话语关系和平等的世界文明观念助力伟大建党精神话语建构;其次,鼓励多元主体参与话语平台建设,多维度、多路径讲好党的故事,积极回应国际舆论关切,及时准确反击西方国家对中国共产党的歪曲与污化,消弭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误解误读,增强中国革命文化的感召力,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亲和力。

自发建构健康向上的国内话语环境。“坚持以党内教育引导和带动全社会的学习,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6]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在全党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注重对不同历史时期党的伟大精神的思想阐发与时代宣传。党史学习教育的高昂热情很快由党内溢至全社会,进而在全党全社会掀起一股影响力大、持久性长、覆盖面广的学习热潮,形成“人人想学,人人向学,人人践学”的良好社会氛围。近年来中国在国际问题应对、经济发展提质、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方面成效显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得到充分彰显,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得到巨大跃升,更加自觉主动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广泛深入认同。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1SZK10422001)“思政课教学中社会思潮辨析引导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孙路亮,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马明冲,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01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6页。

[3]《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4页。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3页。

[5]《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4页。

[6]《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2页。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