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增强 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增强 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中图分类号] F1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4)06-0033-05

今年以来,宏观政策“组合拳”持续显效,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改善,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我国经济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质效向好的特征,实现良好开局,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奠定良好基础。下一阶段,要靠前发力有效落实已经确定的宏观政策,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振预期、增强信心,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确保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断巩固和增强,总体呈现“形稳势升质进”态势。从“形”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3%,高于2023年5.2%的增速,高于市场4.9%左右的预期,高于全年预期目标0.3个百分点。4月份主要指标仍然延续回升向好态势。从“势”看,一季度GDP环比增长1.6%,为2019年以来次高水平;4月份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长近1.0%,创2012年以来同期次高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持续增长。从“质”看,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5.5%,继续发挥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作用;高技术制造业增速快于工业整体增速,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新旧动能转化持续显效。

生产持续回升,产业升级稳步推进。2024年以来,我国产业发展呈现“增长较快、结构向好”的特点。从生产运行看,工业、服务业持续较快增长。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比1—3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0%。从产业结构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并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深入推进,代表高端制造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连续6个月增速加快;智能制造加快发展,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智慧化产品产量保持两位数增长;绿色制造表现亮眼,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单晶硅、多晶硅等绿色材料产品产量均保持较快增长。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壮大,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航天器及运载火箭制造等行业产销两旺,推动装备制造业持续处于高景气区间。

“假日经济”火热,服务消费持续高增。从国际发展经验看,随着收入不断提高,居民消费将逐步从以基本生活品为主的商品消费向以服务为主的享受型消费转型,消费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今年以来我国消费潜力加速释放,服务消费持续快速增长。1—4月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8.4%。一方面,“假日经济”带动文旅消费火热。居民出游意愿高涨,各地提升旅游产品供给质量,元旦、春节、“五一”等假期出行人次、总花费均超过2019年水平。另一方面,社交需求带动上下游相关消费快速增长。1—4月份,与社交紧密相关的餐饮收入、体育娱乐用品收入同比分别增长9.3%、13.8%。

传统领域投资增速恢复,新兴领域投资加快增长。面对内外部环境变化,投资不仅是保持经济平稳的重要支撑,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成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在一系列宏观政策支持下,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步回升至4.2%。一方面,基础设施投资恢复增长。2023年四季度1万亿元新增国债项目已经全部下达,加速形成实物工作量,推动今年1—4月份基础设施(不含电力)投资同比增长6.0%。另一方面,新兴领域企业投资热情较高。企业将新质生产力作为提升发展质效的重要着力点,航空航天设备、信息服务业、研发设计等行业均较快增长,带动1—4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1%。

劳动密集型和机电产品出口齐增,外贸出口量增质优。我国产业门类齐全、配套完善,质优价廉、技术含量不断提升的商品不仅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畅通全球产业链提供强劲动力,还有力促进各国绿色发展。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稳步恢复。海外需求回暖带动1—4月份我国塑料制品、家具等消费品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1.8%、20.4%,劳动密集型产品拉动出口增长3.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产品竞争力增强绿色产品和带动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4月份新能源汽车出口42万辆,同比增长20.1%。在汽车等重点产品带动下,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6.9%,较2023年加快5.0个百分点。

企业活力增强,居民就业增收有所改善。稳定主体预期和信心是激发市场活力的基础和关键。我国宏观经济向好的正面效应正在向企业和居民端传导,预期和信心逐步增强。从企业看,经营效益恢复性增长。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3%,代表技术产业升级方向的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大幅增长29.1%,超7成行业利润实现增长。从居民看,就业增收有所改善。企业经营改善推动就业岗位扩张、收入改善,1—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6.8%。

宏观政策效果持续显现,五大有利因素支撑有力

当前,宏观政策支持有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有序释放,新质生产力“集链成群”,更多前沿技术“点上突破”,各类微观主体信心和预期回暖,外部经济环境边际改善,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不断增多、加速聚集,有力支撑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持续发力。宏观政策是撬动社会总需求、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为巩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加大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力度,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力度增强、结构优化,有力支撑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增长。从财政政策看,支出整体规模显著扩大。2024年财政赤字、专项债规模均有所扩大,加上新增超长期国债1万亿元、2023年的增发国债大头在2024年使用,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政府性基金支出分别增长4%、18.6%,总体盘子较大,对稳定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从货币政策看,量价两端发力满足实体经济需求。4月份货币供应量(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7.2%、8.3%,流动性合理充裕。5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降至3.95%,企业中长期贷款成本稳步下降。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落实见效。需求不足依然是困扰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推出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重大部署,各省市加速出台配套政策。这既能够促进消费、拉动投资,也可增加先进产能、提高生产效率。随着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加快落地,成效逐步显现。4月份,数控锻压设备、包装专用设备等产品产量由降转增,同比分别增长13.4%、11.1%;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工商用制冷空调设备等产品供给加快,产量分别增长7.4%、5.1%,较上月加快1.9个、2.6个百分点。

新质生产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带动力不断显现。技术革命性变革带来生产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依靠不断突破的新技术、完备的产业体系、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以及持续的深化改革,我国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一方面,部分新兴产业“集链成群”,产业化水平全球领先。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服务机器人等重点高技术产品产量同比快速增长,部分重点产品的竞争力已经迈入全球一流行列,如电动汽车(不含混动)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持续处于20%以上高位。另一方面,前沿技术“点状突破”,锻长板补短板持续推进。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持续突破,相关行业企业加速上下游布局,提升产业链安全自主可控水平,带动1—4月份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敏感元件及传感器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3.2%、34.2%,未来增长动力依然较强。

企业和社会信心持续恢复。宏观经济增速加快,带动企业居民扩大消费和投资,有效需求稳步上升,逐步形成“信心回暖—扩大支出—经济增长”的正向循环。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针对银行家的调查显示,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偏冷的比例为35.1%,较2023年末下降5.2个百分点;商务部数据显示,海外投资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也在增强,一季度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086家,同比增长20.7%。跨国咨询管理公司科尔尼公布的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显示,中国排名全球第三,较2023年上升四位,位居新兴市场国家首位。

世界经济增长动能有所增强。全球高通胀压力明显缓解,主要经济体高利率政策逐步转向,主要国家经济增长动能有所回升,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将有所改善。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将推动我国外贸向好势头更加巩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2024年全球GDP增速为3.2%,较2024年1月的预测调高0.1个百分点。发达国家经济恢复有望推动我国消费品出口企稳回升,发展中国家经济较快回升将带动我国资本品和中间品出口维持较快增速。另一方面,中外利差收窄有望增强海外投资者对华投资意愿。美联储年内可能启动降息,中美利差收窄将推动人民币升值,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价格上升,海外投资者对华投资意愿进一步增强。

持续推动政策举措落地见效,确保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供需双侧的增长动能不断增强,持续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更加明显,但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仍然面临一定风险和挑战。只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高水平开放与深层次改革双向互促,确保各项宏观政策共同发力、同向发力,就一定能战胜风险挑战和困难,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靠前发力施行宏观经济政策。按照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的要求,打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拳”。一是用好财政政策空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地方政府收支困难,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支持跨区域超长周期重大项目建设。二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进一步降低实际融资成本,适时适当进一步调降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强化对协议存款等高息品种的自律管理,为下调利率提供空间。三是加强政策工具创新配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化债、补充银行资本金、支持创新和绿色发展等方面要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组合拳。

着力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以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为契机,推动形成“需求回暖—价格合理回升”的正向循环。一是依托新版设备先进能效标准,推动产品设备更新,加大低息贷款、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金融财政政策组合支持力度,抬高相关设备生产景气水平。二是建立健全专项债使用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扩大专项债作为资本金范围,重点保障和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大对“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技术和设备升级投资。三是加大消费信贷支持力度,在落实好前期促消费政策基础上,继续实施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促进汽车、家电等耐用品以旧换新。四是聚焦街区、近山、亲水、赛事、演艺、夜间、数字等领域,培育消费新场景,加快优化重大赛事、演唱会等审批机制,进一步释放出行娱乐需求。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一是在先进制造业等领域谋划一批有前景、有效益的投资大项目,加快推进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打造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更多新增长点。二是促进新兴产业突破发展,加快“卡脖子”技术突破,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补齐部分技术短板,在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强锻造长板,壮大产业规模。三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氢能与储能、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领域布局重大基础研究和科技重大专项,促进潜在生产力加快形成。四是加快服务业提档升级,加大技术研发、检验检测、软件信息等领域服务业开放,强化技术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引领作用,以文旅、康养、教育等为重点加强生活性服务业在稳就业、保民生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有序化解地方债、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一是推动各类化债政策协调落地。重点化解高风险平台债务风险,通过债务展期、债务置换等方式避免债务违约、降低利率负担。鼓励金融机构对资产清晰、效益较好的融资平台给予融资支持。二是适度放松支持“保交楼”配套融资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要求,加大“保交楼”配套融资支持,保障“保交楼”项目建设交付,保护购房人合法权益,支持地方政府对出险房地产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融资支持和风险处置安排。三是坚决打击手工补息等推高存款利率的行为,改善中小金融机构盈利能力。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中小金融机构重组,健全行业保障基金和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补充机制,支持行业保障基金通过多种方式灵活参与风险处置。

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是以中美首脑旧金山会晤精神为准绳,全方位稳定中美关系。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巩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中欧关系求同存异、健康发展。二是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深化与东南亚等重点区域国家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合作,根据各国比较优势有序推进产能合作,拓展中间品贸易、跨境电商出口。三是在国有企业、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加快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海南自贸港等地推动数据跨境流动试点,促进数字贸易、服务贸易发展。

[参考文献]

[1]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N].人民日报,2024-04-17.

[2]四月国民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N].人民日报,2024-05-18.

(作者简介:黄汉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薛啸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