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专辑 > 社会

坚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 推动北京产业转型升级

报告人:王昊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简 介: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机遇,创新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在充分发挥教育、人才、科技等领域的优势作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起到重要引领作用。本期报告,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王昊教授立足北京,从功能定位演变、产业转型升级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出发,深入分析了北京如何进一步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总播放:616
发布时间:2024-06-20 15:07
  •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王昊教授指出,发展数字经济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从需求角度,解决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方面的问题;二是从供给角度,提高智能化水平和决策效率;三是从提高干部队伍能力素质、鼓励试错与创新、处理好政府与民营企业的关系三个方面,助力打造数字政府。

     

    20231109170155_3560

    王昊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一、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演变

    北京的产业发展实际上取决于其功能定位演变,而其功能定位演变主要可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面临着如何建设、如何发展的问题。放眼全球,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不仅中国面临着这个问题,欧、亚、非、拉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就是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面临着这个问题。当时,世界上还产生了一门名为发展经济学的学科,主要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如何建设,也就是如何从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高收入国家、如何从不发达状态进入发达状态的。当时的发展经济学给发展中国家开出的“药方”就是“三化”:一是工业化,即只有走工业化道路才能强国富民;二是资本化,即为了走工业化道路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本投资,且必须是像厂房、机器设备这样能够进行生产资料积累的物质资本投资,必须保持一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必须长期进行;三是计划化,即为了实现工业化、确保物质资本积累就必须进行顶层设计,甚至通过关税等壁垒促使国内产品替代国际产品。

    我国虽然没有接受发展经济学的指导,但实际上也有一些不谋而合的主张,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工业化,且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包括能源、电力、冶金、钢铁、化工等方面。北京也不例外,新中国成立前的工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不如上海、青岛、天津等地,在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之后成为规划的重点。这一时期,北京的功能定位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即把北京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所以,这样一个定位促使北京的重工业快速发展。到1978年,北京重工业产值占GDP的比值明显变高,已经成为工业重镇,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第二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前。这一时期,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发展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我们能够发现,经济中心的定位被淡化,这是因为发展重工业的弊端凸显,即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与能耗,与首都的发展方向产生了一定的矛盾。所以,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们的规划以及相关会议就不再提发展重工业和经济中心了。1982年的北京市第五次党代会则明确指出,要发展适合首都特点的工业,为北京的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时期,我们还提出了国际交往中心概念,并在上世纪90年代的规划中正式明确下来,再加上“入世”与北京申奥成功,对北京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我国在“入世”后产业发展之迅速,几乎呈现为一条比较陡峭的曲线。也就是说,我国也是在这一时期,在之前比较良好的重工业基础上,开始了第二次工业化的浪潮。我国的制造业,以及整个国家的生产总值获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并于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也首次超过美国,跃居全球首位,并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可以说,我国整体制造业的发展发生了来之不易、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申奥成功促使北京提出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理念,这一理念也成为此后首都经济发展持续坚持的导向。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