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擦亮“中国制造”的名片

创新擦亮“中国制造”的名片

有一家企业,主营的岸桥产品在港口机械行业连续27年霸榜,独占全球市场份额七成以上;以“振兴中华”为初心,一步一个脚印,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一张闪亮的名片……这,就是上海振华重工。近日,记者奔赴上海实地“打卡探店”。

上海洋山港四期码头,驻足在这个世界单体最大的自动化码头,身处几乎空无一人却异常忙碌的工作现场,被码头“中国芯”的科技魅力所震撼。28台岸桥、121台轨道吊、145台自动导引车(AGV)高效运转,巨大的集装箱被轻轻抓起又放下,无人驾驶自动引导车往来穿梭,搭载“中国芯”的钢铁巨人们“步履轻快”、“举重若轻”。偌大的码头、复杂的港口作业,完全依托总控室的几名工作人员远程精准操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脊梁”,“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振华人将这一精神镌刻在企业发展的基因里。

2015年以前,自动化码头的核心技术还被发达国家所垄断。随着全球进出口贸易增长,船舶大型化、节能环保化、智能自动化成为港口机械装备的发展趋势,一站式解决方案越来越受到用户青睐。振华重工敏锐觉察到,作为单机设备供应商,如果不能实现功能的升级,就面临地位降级的风险。只有创新才有出路,振华重工锚定“新一代港口集装箱起重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进行一次次探索。

2017年12月10日,洋山港四期码头开港。放眼全球,规模如此之大、综合程度如此之高的自动化码头一次性建成投运,史无前例。数十项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特别是振华重工自主研发的“神经”——码头设备控制系统,与上港集团研发的“大脑”——智能生产管控系统“双剑合璧”,首次让全自动化码头搭载上了“中国芯”。2023年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500万标准箱,为上海港蝉联世界集装箱吞吐量第一港立下了汗马功劳。

历史如鉴,岁月淘沙。在位于浦东新区的振华陈列馆里,记者深切体会到了振华人质朴而浓烈的爱国情感、坚韧而执着的创新精神。20世纪90年代,欧洲和美、日、韩等国占据全球港口机械市场份额的95%以上,只有十几名员工的振华重工从1992年成立就立志振兴民族工业,在逆境中蓄势,在风雨中磨砺,靠着自主创新,杀入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党的十八大以来,振华重工创新的步子迈得更大,增长曲线陡然抬升,2013年世界首创3EPLUS岸桥,2017年世界单体最大自动化码头洋山四期开港,2022年全球首创U型工艺布局的广西北部湾钦州港一期投入运营,2024年全球最先进的海工船之一深水起重铺管船JSD6000完工……今天,振华重工已成为行业核心技术富集、产品遍布107个国家和地区的“港机之王”。

图为上海振华重工系统总承包的全球首创U型工艺布局的自动化码头——广西北部湾钦州港自动化码头。 上海振华重工新闻中心供图 陆志东/摄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5月,总书记在考察山东并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否就等于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为一名在传统产业深耕几十年的老职工,振华重工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成深有感触:“一些历经数百年岁月的港口码头,为什么有的长盛不衰,有的却繁华不再?一个重要分水岭就是能否蜕变为匹配现代物流业,提供高安全、高效率、高品质服务的新的港口形态。现在非常明确,就是要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实现升级向‘新’。”

今天,振华重工研发的基于人工智能视觉识别技术的“智能集卡定位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天津港岸桥;“起重机智能着箱系统”被用到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轮胎吊产品上;基于无人驾驶技术的自主驾驶无人跨运车,远销丹麦奥胡斯码头,推动传统港口实现无人智运变革。

长江入海口的长兴岛上,坐落着全球最大的港口机械设备制造基地——振华重工长兴基地。初夏的长兴岛,江水荡漾,满坡苍翠。从海工码头一路望去,数十台色彩各异的岸桥正舒展臂膀,一辆辆自动引导车有条不紊地穿行,智能监管、智能决策、自动装卸无缝连接。低成本、短周期、全智能、高效率、零排放、可复制的自动化码头“中国方案”,已经成为世界港口发展的标杆。振华重工不断推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自信。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振华重工循“创新”而生,向“新质”而行,致力于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装备制造业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国外到引领创新的跨越式转变,在推动产业链迈向中高端的征程中不断擦亮“中国制造”的名片,挺起了中国制造业的“脊梁”。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