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培新质生产力人才动能

厚培新质生产力人才动能

核心提要

●加大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放权松绑力度,赋予用人单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不断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要素活力

●探索“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模式,大力缩短原始创新产业转化周期,组建一批产业学院,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课堂搬到生产线旁,加快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等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组织部门需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持续优化人才工作理念、机制、平台、生态,打好引进、培养、用好人才“组合拳”,建强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加快凝聚共识,推动人才观从“组织所辖”向“价值所在”转变。一个地方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影响着人才的成长,也事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才工作,需带头树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观。破除“坐等上门”误区,树牢“主动出击”意识。引领学科发展、支撑创新链“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人才占据“卖方市场”优势地位,主动出击才能争得先机。实施“走出去”战略,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人才密集区,发挥好招才引智大使、工作站、小分队作用,将本地籍在外、有本地成长经历、与本地有特殊感情的人才作为最有潜力的战略资源,积极引领产业回归、资本回流、项目回投、人才回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聚势赋能。破除“追求所有”思想,树牢“但求所用”理念。相比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劳动场所、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呈现出不固定性,倒逼人才工作理念从刚性向柔性转变。坚持解放思想、不拘一格,建立揭榜挂帅、项目合作、顾问指导、结对帮扶等灵活多样的引才方式,主动对接融入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等,完善异地研发、本地孵化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将发达地区的科研、人才优势与本地的生态、资源、成本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创新要素充分集聚、有效利用、顺畅转化。破除“政府当家”惯性,树牢“主体做主”导向。人才怎么样,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能放则放、应放尽放原则,加大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放权松绑力度,鼓励企业自主探索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新兴前沿领域人才评价机制,赋予用人单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不断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要素活力。

精准引才育才,优化人才资源由“单打独斗”向“攥指成拳”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引才育才也需靶向发力。围绕打造中部地区“材料谷”,推动人才资源向重点地区集中、重点产业集群、重点园区集聚。摸清一线人才缺口。以产业发展需要为着力点,坚持企业出题、政府答题,深入实施“助企专员”制度,持续开展“走百企、访千才、广纳建”调研活动,分行业、分类别建立企业人才诉求清单,发布关键核心技术清单,加快编制人才科研成果、人才属性特征、人才流动程度等多维度信息的“人才地图”,有效解决“哪些地方有人才、需要的人才在哪里”问题。深挖高校人才富矿。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重要力量。紧扣高校人才“供给端”和企业人才“需求侧”,通过举办招才引智活动、搭建实践锻炼平台、组织创新创业大赛、设立专项支持基金等方式,发现、培养和引进一批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示范引领和榜样带动作用的高校人才,带动更多高校毕业生扎根、回流。打造产业人才雁阵。聚焦打造以钢铁新材为主导的“1+X”特色产业集群,通过以才引才、中介引才、招商引才,加快形成一批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大名师、名校、名课堂引进培育力度,推行订单培养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工匠。加大青年人才参评“湖湘青年英才”“小荷人才”等项目支持力度,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攻关项目上挑大梁、当主角。

科学用才励才,加速创新成果“关键变量”向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转化。新质生产力的载体是产业,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需以用才励才的科学化推动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搭建高能级政校企协作平台。注重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大力支持企业与市内外高等院校精准建立合作关系,推动企业“所需”与院校“所能”精准链接与匹配,构建“科研—转化—产业”全链条培育机制,探索“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模式,大力缩短原始创新产业转化周期,组建一批产业学院,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课堂搬到生产线旁,加快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等问题。实施人才“校企双聘”“校地企交流挂职”制度,让人才带着事业编制到重要项目、重点企业开展工作。打造高水平产业链创新联盟。聚焦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深入实施“人才链长”制度,实行“一链一组团、一链一链长”,确保重点产业链都有一支优势突出、专业配套、结构互补、团结协作的专家人才团队,联动产业链上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加强关键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原始创新、协同创新,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构建高效能人才激励体系。树立“劳有厚得”风向标,避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资源倾向,完善科研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提高人才在成果转化中的收益比例,推动薪酬分配向承担新质生产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人员倾斜,探索股权分红、期权激励等方式支持人才创新创造创业,让一流贡献得到一流报酬,让一流人才掌握一流资源。

全力爱才留才,实现人才生态从“单边吸引”向“双向奔赴”升级。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帮人才之所需,深耕细作人才“沃土”,实现人才从“抢过来”到“抢着来”,激发新质生产力持久动能。做好全方位组织保障。坚持“给压力”和“给资源”相结合,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专项述职、定期研判、集中会商、清单推进、目标考核等人才工作机制,构建人才和用人主体“按需下单”、组织部门“派单督导”、职能部门“接单办理”、多部门协同发力的工作链。持续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推动“问候、问情、问需、问策”常态化制度化。定期组织召开专家人才座谈会,强化政治引领和情感认同。建立便捷化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围绕拓宽人才引聚新赛道,建好人才集团,为各类用人主体提供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服务全流程支持。挖掘整合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办好“人才超市”,着力打造人才“掌上办事”的总入口、人力资源配置的总引擎和优化人才生态的总平台,实现人才政策一网知晓、人才资源一站获取、人才业务一键办理、创新服务一码享受。提升最暖心服务质效。聚焦人才“关键小事”和“人生大事”,及时开展走访调研,零距离了解人才诉求,持续优化“湘中英才卡”服务,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才“后院、后代、后路”等关心关切、后顾之忧问题。优化政策保障,提高人才政策的整体效果和兑现效率,让“黄金政策”发挥“黄金效应”。依托“蚩尤故里·湘中明珠”文旅IP品牌形象,高起点规划建设人才工作生活最优生态,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让人才安心工作、舒心生活、专心发展。

(作者系湖南省娄底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