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105012024060600031157

2024年5月20日,考古工作者在牛河梁遗址考古现场察看。新华社记者 杨湛菲 摄

刚刚过去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围绕“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 ”的主题,各地文物部门、文博单位纷纷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活动,旨在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浓厚社会氛围。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也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强调“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一系列重要指示、重要部署,有力推动了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成就,更凝聚起中华民族团结奋进、踔厉奋发的澎湃力量。

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文脉传承,历久弥新。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历史留下的珍贵记忆,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奋进新时代,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事关增进民生福祉、国家繁荣昌盛,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传承文明、增强文明自信更是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从出台印发《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意见》《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到大力开展拯救老屋行动、文明守望工程等实施行动,再到统筹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夏文化、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从中央到地方,各地各部门不断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全方位、多层次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普及文物知识、传播保护理念,培厚敬惜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书写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动人篇章。

但也要看到,对文化和自然遗产来说,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只是基础,关键还是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才能更好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举办全国非遗曲艺周,让更多非遗代表性项目、精品力作登上舞台,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依托非遗相关场所、公共文化机构,用皮影戏生动讲述航天故事、凭巧手抻出细如发丝的龙须面、借金雕技艺雕刻出百变呆萌的大熊猫等,为公众奉上精彩的文化盛宴;结合互联网、云终端等信息新技术、数字化新应用,刊播非遗传承网络课程、非遗传承纪录片,讲好非遗传承感人故事,享受非遗带给我们的文化感知与温度……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不仅有力推动历史文化遗产走进大众视野、助力非遗宣传推广“出圈”出彩,也向世界生动展示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为文化中国、大美中国增添了独特魅力。

当然,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全局性的民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把握时代规律,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一方面,要充分激发全社会保护和传承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热情,引导亿万百姓争当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传播者、继承者、宣传者,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式传承文化经典、展现非遗之美,彰显民族精神、绽放时代新韵,点亮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要注重利用好科学技术手段,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创新创造文化创意作品,研究好、阐释好、展示好蕴含其中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文化自信价值内涵,让非遗文脉弦歌不辍、永续传承,在历久弥新中孕育美好未来,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发展繁荣中华文化。放眼当下,与时俱进做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是推动遗产资源融入社会生活、彰显中国文化魅力的题中之义,也是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大精神力量的现实需要。(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委宣传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