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6月:开辟新局 积蓄力量

1924年6月:开辟新局 积蓄力量

李大钊开辟红色交通线

1924年6月上旬,李大钊被中共中央任命为中共代表团首席代表,计划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彼时,奉系军阀张作霖为阻止马克思主义在东北传播,于中东铁路沿线设立了数不清的明岗暗哨。在中东铁路西线位于国内的最后一站——满洲里,张作霖更是命人在四周掘了三四米深的壕沟,并遣重兵把守各个关隘垭口。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越过国境线成了李大钊一行人的当务之急。

为按时赴会,李大钊精心谋划。他先是秘密回到北京,约集其他代表先后出发。抵达哈尔滨后,在堂兄李瑞景安排下,他暂居于乐亭老乡王芳田开设的宏昌茂杂货店。在冰城的三天里,李大钊不仅会见了苏联驻哈领事,还考察了中东铁路工人运动和中俄工业学校(今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运动的情况,并前往留日同学邓洁民创办的东华学校参观。此外,他还充分利用晚上的时间,同李瑞景、王芳田等人促膝交谈,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由于李瑞景在生意上常与苏联人、蒙古人打交道,在中苏边境地带人脉较广,雇用马车运送李大钊等中共代表越境的重任自然落在了他的肩上。

1924年6月的一个凌晨,几辆马车从满洲里一家小旅馆出发,直奔中苏边境而去。在熹微的晨光中,车夫策马疾驰,巧妙避开了执勤的哨兵们。在李瑞景和刘子孚等人的帮助及掩护下,李大钊一行人成功跨越国境线,登上了前往莫斯科的火车。

经李大钊精心设计和冒险尝试,一条以东华学校为据点、以哈尔滨为中枢的红色交通线基本形成。在党的历史上,这条由哈尔滨通向莫斯科的红色交通线为加强中共与俄共(布)、共产国际的联系作出卓越贡献。李大钊牺牲后,这条红色交通线仍发挥着关键作用。1928年前后,绥芬河、满洲里等地下交通站成功护送周恩来、瞿秋白等100余名中共六大代表穿越国境线。红色交通线成了“党的生命线”。

黄埔军校举行首届开学典礼

早在1921年12月,孙中山就曾接受马林的建议,计划创办一所军官学校,培养革命骨干、发展自己的革命武装。此后,围绕办校所需的援助等事宜,孙中山同越飞、鲍罗廷等人展开了多轮商讨。1923年5月1日,越飞向孙中山传达了苏联政府的援助计划,并建议他利用苏联援助的“物资和教练员建立一个包括各兵种的内部军校”。很快,孙中山欣然接受了这一提议,创办军校之事基本确定下来。

1923年8月,在孙中山指示下,由国共两党党员一行4人组建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考察。近3个月时间里,一行人重点考察了步兵学校、化学学校、射击学校、海军学校等多所军校。在此过程中,军校学员们展现出严明的纪律意识、昂扬的战斗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技能,令代表团深受触动。

国民党一大后,国共合作大幕拉开,军校的筹备工作也正式起步。1924年5月5日,陆军军官学校正式开学。因学校地处广州黄埔,故又称黄埔军校。6月16日,学校举行第一届学生开学典礼。当日上午9时许,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礼堂发表开学致辞。面对台下的470名学生,他强调创办黄埔的宗旨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学校,黄埔军校开创性地引进了苏联式的政治工作制度。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帮助下,黄埔军校培养出一大批兼具坚定的革命立场与卓越战斗能力的军事人才。仅在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中,就涌现出徐向前、陈赓、左权、蒋先云等著名将领。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从事军事活动是从黄埔军校开始的,并由此“开始懂得军事的重要”。

北京空前之照相展览会

早在19世纪40年代,摄影术就作为一种新兴艺术形式传入中国。最初,因摄影器材稀缺且价格昂贵,摄影还只是达官显贵的专属,远非普通百姓所能企及。后来,在商业潮流的推动下,部分商贾陆续开设照相馆,中国的大众摄影业开始起步,摄影的价格日趋平民化。20世纪20年代,一支业余摄影家团体为摄影界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现代文明。在当时的北京大学,受自由、进步的新学风影响,众多研究小组纷纷成立,摄影小组就是其中之一。1923年冬,摄影小组被定名为艺术写真研究会,次年更名为北京光社。作为中国成立最早的民间摄影艺术团体,光社成员深受中国传统绘画中“写意”“留白”等审美意趣的影响,认为要把照片拍得像中国画。

为扩大摄影的社会影响,1924年6月14日,中国摄影史上第一次由摄影团体举办的摄影艺术展览会——北京光社第一次社员摄影作品展在当时的中央公园来今雨轩茶馆举办。与以往摄影作品不同,展出照片表现出与中国传统绘画异曲同工的情致与雅韵,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两日间,众多名人政要、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等纷纷前来观展。参观者多达五六千人,可谓盛况空前。

影展的成功举办引发热烈的社会反响。以此为标志,中国摄影初步展现出“于世界别国人的作品之外另成一种气息”的审美风格,开启了“从匠术到艺术”的跨越。受此影响,从1925年开始,北方各报社陆续增设以摄影图片为主要内容的副刊,并设立专职摄影记者。中国摄影走进了应用和普及的新阶段。

(作者简介:李桂华,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腾飞,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