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让红色文化焕发时代光芒”会议综述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让红色文化焕发时代光芒”会议综述

2024年5月10日,由《党建》杂志社、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指导,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财经大学主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题理论研讨会在南昌举办。来自全国理论界、党史界的专家学者,地方和高校宣传部门以及文博系统的相关负责同志,青年学生代表共两百余人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围绕新时代如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红色基因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交流探讨,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见解。

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副教育长兼哲学教研部主任韩庆祥认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理解“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不同时代的“中国具体实际”赋予了文化不同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很多重要元素与中国式现代化所提倡的价值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的“中国具体实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彰显出来。这是当今时代的鲜明标识,具有历史必然性。赣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邱小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其根本立场、基本特点和内在规律研究,揭示其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明确把这些内容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的研究对象。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周宇认为,加强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着重强调的一项使命任务,要不断加强革命文物展示、利用、融合的实践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原党委书记王立胜探究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源”,阐述了其时代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来源。习近平文化思想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丰富拓展了毛泽东思想文化建设的内涵。第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具体实践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本源。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聚焦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思想文化资源。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又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李春根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高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高校要擦亮马克思主义这一鲜亮底色,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做到以文化人和立德树人同向同行。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刘津认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红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要用好红色传家宝,建强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江西拥有不可复制的红色资源,要把江西省委提出的构建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作为责任目标来积极推进。

深刻认识“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意义

“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达到了新高度。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委员会主任邹广文认为,“第二个结合”的重要价值诉求,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为我们打开了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途径、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新思路,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培育起来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同时,人是现代化的目的指向,而文化又是人的存在方式,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实践必然要关注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的伟大事业,人民群众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主体。中国要在“第二个结合”中使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都经历一场现代化的文化洗礼。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前提性审视角度,回答了“何谓文化”“文化何为”。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和政治、精神生产和生活等的反映。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文化,既要从狭义上理解文化的概念;也要从社会的、历史的总体性视野上理解文化,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把握文化;还要从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中分析文化的作用,从精神生产和生活的角度理解文化事业的定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左亚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内在的有机融合,而不是外在的机械叠加。内在结合一般是指两种理论因彼此需要而相互交融和贯通。这种结合的基本形式有相互交感、相互成就、相互补充。世界上代表文明进步的文化成果都有其契合之处。但两种文化之所以能够发生内在融合,是因为两者除了相互契合之外,还能通过互通有无而相互补充。例如,东西方的思维方式尽管有所不同,但两者可以通过交流互鉴从而相互成就。相互建构一般是指两种文化理论通过平等对话和交流所开展的双向改造、双向创建和辩证互动。这种相互建构的主要形式有双向反思、双向吸收、双向创建。通过相互建构,不仅产生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且还会产生将两者“和合”起来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充分挖掘保护和传承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在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方面,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海荣认为,诠释和彰显富有独立性的民族精神,必须有厚重历史文化的支撑。抢救挖掘当代民间文献资料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留存、积淀及传承我国厚重历史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抢救挖掘当代民间文献资料,有助于翔实地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锐意进取、艰苦奋斗的历史,有助于诠释中国精神。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周建新分析了红色文化资源面临的现实困境,认为要通过科技手段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保存;要推动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赋能,催生红色文化旅游新业态;要搭建传播者和受众互嵌共生共融系统,破解传播者和受众的二元对立关系,实现社会价值共创。吉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绍德介绍了吉安市坚持整合资源、靠大联强,着力打造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高地的经验做法,认为红色资源必须保护第一,守牢底线,科学利用,代代传承;必须把好导向、聚焦主题。赣州市红色资源保护发展中心副主任何定胜介绍了赣州红色资源挖掘保护的做法,认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开展红色资源调研普查,设立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机构,将红色基因融入党建、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以创建融合品牌,积极发展红色研学培训。江西方志敏干部学院教研处处长汪雪平指出,方志敏干部学院自建院以来,不断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工作,立足特色、擦亮底色、突出亮色,逐步形成红色集群、扩大红色效应,彰显了红色基因传承的广度。中共一大纪念馆、遵义会议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香山革命纪念馆等红色场馆负责人介绍了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做法,并提出了今后的工作思路。

在红色资源的传承利用方面,井冈山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泰城认为,运用红色资源改革创新思政课,体现在理念创新、路径创新和方法创新上,要推动思政课由认知型课程转变为感知型课程。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晓泉就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中存在的资源同化、范围固化、融入泛化、作用弱化等问题,提出了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走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专业化、专题化、数字化道路。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员周自兴认为,要坚持因材施教、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要把高校研究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打造系统性课程体系、开发无边界课程资源、实施浸润式课程教学。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革命文物处处长郑志山认为,江西铸就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老区精神,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的殷殷嘱托,力争让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为江西最大的特色和品牌。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江泰然认为,新时代新征程弘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的重要指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肖华平认为,要从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行研究,强化对其内在本质及其规律的研究。江西师范大学教授黎志辉认为,红色故事对于活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教育内容、教育载体和教育形式具有重要作用,要努力找准情感支点,让故事带着情感“说话”“讲理”。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庞振宇认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故事宣讲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对于确保中国共产党红色血脉永续、革命精神永存、文化根基永固具有重要意义。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教授叶桉认为,研究建军精神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必然要求,是强军事业的精神支撑,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魏翔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