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中国社会科学网: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推动人类文明进入新境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坚持和平发展主旋律,加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是解决世界公共危机的重要途径。本文拟聚焦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提出中华文明可以为解决世界难题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案,并探讨中华文明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具体实践路径。

中华文明推动世界文明新发展

世界上每一种文明都有其传统和文化特质,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文化精神的叠加和沉淀。因此,研究不同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形成的文化传统、文化特质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平等包容地对待不同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和平和睦发展,深化交流互鉴,从而推动世界文明的新发展。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是经过历史洗礼和实践检验、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实际、具有高度文化认同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特征,这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华文明不断传承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源泉和实践动力,不断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的内涵与意义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是在绵延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不断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而逐渐内聚形成的。中华文明从来不是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其中,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特征,主要蕴含以下几个层次的思想内涵。

第一,中华文明是深深根植于丰厚的文化沃土而不断创新发展、逐渐形成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在漫长的五千多年的文化沃土中,坚守文明之本,同时以开放包容的气度和格局不断接受不同的文化,形成新的文化形态。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也正是在历史的不断淬炼、融合与发展中造就的,成为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气质。

第二,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表明,中华文明不是排他性的,而是不断创新发展、和平共存、求同存异的开放包容体系。历史经验表明,在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各民族相互尊重、学习借鉴、平等包容、和谐共处、兼容并蓄,这是由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决定的。它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价值理念,也是中华文明不断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是中华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精神要义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标识,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第四,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特征决定了中国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历史经验表明,具有兼容并蓄精神气质的中华文明为多元宗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对话、沟通、融合的平台和途径。中国始终以“和”的价值理念和原则来处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文化格局中不断创新发展。

中华文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将化为新的文化创新动力,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路径

中华文明可以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案,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具体实践路径如下。

第一,传承与发展是多元共生的世界文明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路径。世界文明多样性是由不同文明共同汇聚而成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在历史发展中的集体记忆,造就了不同文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文化多样性也因此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世界文明发展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在人类社会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已经形成了共同的追求,沉淀着时代的精神,这是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建设美丽、繁荣的共同地球家园,享受幸福、安宁的美好生活的推动力。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在面对世界公共危机和人类重大现实发展难题时,应当与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对话,夯实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人文基石,增进相互了解,寻找共同价值观基础,合力应对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第二,在加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进程中,需要形成“最大公约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早在2015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发表讲话时就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这一重要命题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源自于世界百年发展过程中“同舟共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实发展条件,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提出的“中国方案”,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贡献的重要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第三,多元共生是人类文明生态的基本样貌。对世界文明来说,多元共生不仅是文明发展的内在文化属性和历史经验,也是形成世界文明交流之深度和广度的“经纬”,更是各国人民在应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挑战时,可以依凭的人文理论基石。我们需要更加科学地把握人类文明发展大势,深刻阐明“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观,真诚倡导“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明交流互鉴准则,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为世界和平发展进步开辟新路径,为绘就人类文明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画卷凝聚新共识。

总而言之,深化世界文明交流与互鉴,不断推动形成文明交流新境界,是解决世界主要公共危机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实践内生动力,进一步守正创新、固本培元,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途径。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合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