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生成逻辑

中国理论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生成逻辑

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赓续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保持生机活力的密钥。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党的自我革命”的命题,强调全党要“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1]此后,在重大会议、考察调研、集体学习等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作出了一系列全面且独创性的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我们党“为什么要自我革命、为什么能自我革命、怎样推进自我革命”等重大问题,形成了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源于实践又可以指导实践,为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指明了方向。

这一重要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把握党的自我革命历史进程与应对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形势新要求的过程中形成的,彰显了理论与实践、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历史条件与现实要求。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

作为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与全人类解放的学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行”推动中国共产党“能”,在奋斗历程中始终注重夯实理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理论来源正是内嵌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之中。

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规约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价值立场。无产阶级政党把人民性作为自己的理论形象,其领导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站稳根本政治立场,致力于救民于水火之中,党的二大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性品格规约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政治方向、纪律规矩、政治品格等方面的质性要求。凡是与这些质性要求不相符,违背党的初心使命的思想与行为必须予以革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4]保持人民性品格,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是党的自我革命的价值起点。中国共产党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以人民为价值导向进行自我革命,摆脱了以往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私利与特权的局限性,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的辉煌。

革命领导力量的自我变革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的题中之义。无产阶级政党致力于通过革命、建设与改革推进生产力革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实现这一崇高的历史使命内蕴无产阶级政党以自身硬实现“打铁硬”的要求,如此才能肩负起历史所赋予的时代重任。革命既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直接结果,也是革命主体自我重塑的必要路径。“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胜任重建社会的工作。”[5]革命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6]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先进代替落后的理念,所造就的革命动能在推进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前进的过程中,也促使自我焕发出革命精神,不断洗涤肌体的尘埃。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党的自我革命奠定了哲学依据。在辩证哲学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7]唯物辩证法从运动变化发展的维度考察事物的运行状态,彻底的、革命的、批判的精神是唯物辩证法的特质。唯物辩证法这种革命内核集中彰显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只有着力聚焦事物内部矛盾斗争,否定和排除内部的消极因素,方能实现事物的扬弃继承与辩证发展。中国共产党是唯物辩证法精神实质的忠实践行者,将自我革命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青春活力的中心线索和发展变化的动力支撑,既强调以批判思维善于发现和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恪守基本底线和原则,又提出以创造性思维直面问题,实现党的自我革命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方法的与时俱进。

(二)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人自我革命的伟大创举

历史活动前期的目的性不过是从历史后期中得出的抽象,历史孕育着现实的能动因子,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提供现实阐释与当代镜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历史基点来源于客观且理性地汲取了正反两方面的自我革命经验,源自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总结,并对其进行了深化与扩展。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内忧外患、命途多舛,广大中国人民被奴役、被压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挽救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轮番推出了自己的救国方案,但都以失败告终,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中国革命任务任重道远。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国有了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核心。党百余年来的历史,既是一部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伟大功业的历史,也是一部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自强史。党的一大通过的第一个纲领明确提出监督这一自我革命的基本方法,要求工人、农民、士兵和学生的地方组织中党员人数较多的需要派出到其他地方工作,并需要接受地方执行委员会的严格监督,同时规定“地方委员会的财务、活动和政策,应受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8]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党始终把自我革命作为宝贵的精神、优良的传统与显著的优势。从毛泽东提出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的党建总体布局到改革开放以后将纪律建设与制度建设纳入其中,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5+2”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务必”要求全党保持赶考的清醒,警惕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摆脱骄傲自满和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到新时代提出的“三个务必”要求全党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始终牢记党的初心使命,保持谦虚谨慎与艰苦奋斗,以斗争精神打开事业发展的新天地,都是我们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总结经验与完善自我的光辉典范。

党百余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充分证明,党能够在艰难困苦中发展壮大,在失误之后拨乱反正,能够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现在拥有98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政党,其奥秘在于党始终直面问题,能够通过强大的自我革命精神向顽瘴痼疾开刀,不断以突出的自我革命能力清除损害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因素。这是党在历史逻辑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与承继的优良传统,更是我们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进阶之维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正是对“党的自我革命在路上”这一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与精神财富的面向,其重要思想生成于党奋斗的历史进程之中,承继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对党的建设深邃思想之中。

(三)现实逻辑: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经历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取得了16个方面的举世瞩目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既面临“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又面临各种可以预见与难以预见的重大风险、重大挑战与重大矛盾。在经济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与瓶颈,城乡、区域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仍有待理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待完善;在政治方面,通过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能力,加快推进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文化方面,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新自由主义暗潮涌动,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进一步推出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在社会方面,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面临不少问题,制约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在生态方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部分干部斗争精神与斗争本领不足、腐败现象与不正之风相互交织,新型腐败与隐形腐败互为表里。总之,影响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因素复杂,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海晏河清”的良好政治生态任重道远。

在这种情况下,党“有没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有没有自我净化的过硬特质,能不能坚持不懈同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错误作斗争”,[9]决定了党能否领导人民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历史重任,决定了党能否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决定了党能否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面对新的赶考之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强烈的政治清醒和忧患意识,着眼于维护党和国家事业的长治久安,思考在“沧海桑田”中如何保持党的风华正茂,强调要始终保持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主动精神,坚持以伟大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党只有坚持自我革命,加强党的建设,建设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实现党的建设与党的事业相结合,将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中国之治的制胜优势,全面增强党治国理政的新本领,才能破解执政道路上的各种“拦路虎”和“绊脚石”,及时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与人民之问。

【作者简介:杨帅、杨静,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4][9]《论党的自我革命》,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23年版,第109页、第173页、第174页。

[2][5][6][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页、第171页、第595页、第223页。

[3][8]《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62页、第2页。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