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

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重庆、四川两地要紧密合作,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

山同脉、水同源、文同根、人相亲……位于我国西南腹地的川渝两省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紧密的共生关系。重庆和成都“镶嵌”在四川盆地东西两侧,长期以来都是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闪亮“双子星”。

“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作出重大部署。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区域内生态禀赋优良、能源矿产丰富、城镇密布、风物多样,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重庆和四川紧扣“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战略定位,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聚力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西部高质量增长极加速崛起

2024年3月14日,始发于荷兰蒂尔堡的成都国际班列第110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专列顺利抵达成都国际铁路港。专列运来的德国啤酒、比利时巧克力、荷兰奶粉等500余种进口糖酒类商品,悉数出现在3月20日开幕的成都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上,受到客商和消费者青睐。

重庆和成都是我国较早开行中欧班列的城市,并在全国首创中欧班列跨省域共商共建共享合作机制,联合打造的“中欧班列(成渝)”品牌,线路不断加密、运力持续提升,现已覆盖欧亚110个城市,开辟了亚欧大陆陆路运输新通道和经贸合作新桥梁。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数据显示,中欧班列(成渝)自2021年统一命名以来,已累计开行超1.7万列,发送货物超140万标准箱,运输外贸货值近5000亿元,展现了成渝地区的发展活力与韧性。

随着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战略稳步推进,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予了全新优势、创造了重大机遇。

谋定后动,规划先行。

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是承担国家使命、贯彻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功能平台,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算力支撑平台和优化城市功能的数据融通平台。图为2023年2月15日拍摄的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 新华社记者 刘坤/摄

2020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自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的目标定位明确。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公开发布,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迈上了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指出,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培育城市群,发展壮大一批省域副中心城市,促进城市间基础设施联通、公共服务共享。

起手开局,宏图铺展;落子成势,步步为营。

一次次重要指示,一项项长远部署,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按下“快进键”。

立足全局谋一域,抓好一域促全局。重庆市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四川省将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总牵引。树牢“一盘棋”思维、坚持一体化推进,川渝两地协同联动、上下贯通、条块结合、点面并重,不断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面上,川渝两地建立多层次、常态化合作机制,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各司其职,共同制定贯彻落实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联合印发加强成渝双核联动行动方案等100余个政策文件,以“清单制+责任制”推动落实年度重点工作,聚焦关键部门、毗邻地区选派4批次400余名优秀干部交叉挂职、顶岗锻炼。

块上,围绕川东北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成渝中部地区协同发展、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布局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渝高竹新区、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等10个合作平台。

线上,20多个行业和领域双向多维赋能。在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方面,共建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推动长江上游航运枢纽建设;在现代产业体系方面,合力打造数字产业新高地、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在生态保护领域,推动生态共建共保、推动环境共治;在公共服务方面,推动教育、医疗资源共享等。

点上,川渝两地每年制定共建双城经济圈年度重大项目清单,建立省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机制,加快形成可视化成果。2023年,重大项目提速增量,完成投资4138.4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120.1%,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高起点规划、高层次协同、高效率推进、高标准建设,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一组最新数据见证了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成效。

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达81986.7亿元,在2021年突破7万亿后,用2年时间再上一个万亿台阶;占全国、西部地区的比重分别为6.5%、30.4%,分别比上年提高0.1个、0.3个百分点,区域位势能级稳步提升;比上年增长6.1%,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高于西部地区0.5个百分点,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2023年,重庆都市圈经济总量达24632.6亿元,其中,重庆主城都市区经济总量达23120.1亿元,占重庆市的比重为76.7%。成都经济总量达22074.7亿元,占全省比重为36.7%,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达27845.3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46.3%。成渝双核带双圈引领作用持续彰显。

千帆一道带风轻,奋楫逐浪天地宽。四年多来,川渝两地锚定目标、整合优势,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合作潜能不断释放,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稳步提升,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特征初步显现。

一体化发展催生新的动力源

2024年3月1日,一孔长32米、重约700吨的箱梁稳稳落在成渝中线高铁龙泉特大桥208至209号墩之间,标志着成渝中线高铁箱梁架设施工正式开启。

成渝中线高铁从重庆北站往西延伸,经重庆科学城、铜梁、大足石刻、安岳、乐至、简州等站点,穿过龙泉山,抵达成都站。项目线路全长292公里,其中四川段189公里,重庆段103公里。

这是成渝之间第4条铁路大通道,设计速度350公里每小时,并预留提速空间。项目建成后不仅将进一步拉近成渝双核之间的时空距离,还将衔接渝宜高铁、联通华东华中地区,进而串联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激活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潜力。

区域一体化发展,交通是“先行军”。当前,川渝间已经建成铁路通道达6条,并已联合开工建设成渝中线、西渝、成达万和渝昆等高铁通道4条。同时,川渝间建成及在建高速公路达21条。更多“瓶颈路”、“断头路”被打通,有效支撑成渝双核联动和双圈中部崛起。

走进重庆果园港,船舶、货车及货运列车齐齐上阵,集装箱、整车、散货等有序装卸,一派忙碌景象。这些装卸的货物中,有不少是往来四川的中转货物。

同处长江黄金水道,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东风,川渝两地携手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大力发展成渝地区区间航运,优化干支直达航线,推动“小转大”、“散改集”,泸州港、宜宾港至重庆“水水中转”班轮常态化运行,加密四川广元港、南充港、广安港至重庆果园港的货运水上穿梭巴士。

以智能网联和新能源为主攻方向,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动产业协同的重要抓手之一。作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近年来重庆以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为目标,加快推动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智能化、高端化跃升。图为2024年4月25日,在重庆市两江新区的赛力斯汽车超级工厂,工作人员在总装车间生产线上作业。 新华社记者 黄伟/摄

从宜宾港始发的“川—渝—沪”外贸集装箱班轮快线,通过定时发班、舱位互换、一船直达、海关提前转关等措施,通关和物流整体运行时间由原来出口的12天至15天缩短至12天以内,进口由原来的20天左右缩短至14天以内。

陆路水路齐头并进,航空领域“振翅高飞”。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钢结构主体工程完工,新机场选址获批;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与双流国际机场实现“两场一体”高质量运营。“市内双枢纽协同、成渝四大机场联动”格局已经拉开。

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速成型,不仅大幅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联外通水平,更为区域内资源高效配置、要素顺畅流动、产业紧密协同奠定坚实基础。

2023年11月24日,时代长安标准电芯下线仪式在四川宜宾三江新区举行,标志这个由宁德时代、长安汽车、深蓝汽车合资打造的先进动力电池项目正式投产,也意味着四川宜宾的动力电池产业链进一步融入重庆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态集群。

以智能网联和新能源为主攻方向,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动产业协同的重要抓手之一。

近年来,川渝两地先后联合编制印发《川渝汽车产业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工作方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共建世界级先进汽车产业集群战略合作协议》等政策文件,在汽车产业发展方面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

双方联合搭建的汽车产业链供需信息对接平台,已经汇聚5000多家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全域自主配套率达到80%。

数据显示,2023年,川渝两地合计生产汽车329.3万辆,同比增长3.9%,占全国汽车总产量10.9%;新能源汽车产量65.2万辆,增长35.8%。两地汽车制造业产值达8100亿元,同比增长7.5%,汽车出口额增长61.4%。

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明确要求。

2024年1月19日,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举行2023年度用户大会。大会数据显示,2023年成都超算中心用户数量同比增长50%,达到1280家,服务范围覆盖全国45座城市;综合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达到50%以上。

作为西部第一家国家级超算中心,成都超算中心的算力支撑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协同的“加速器”。位于重庆的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借助成都超算中心计算资源和技术服务能力,将验证汽车外形时间从之前两到三个月,缩减到现在两三天。

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着力构筑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缩影。

目前,11个国家大科学装置、5个国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西部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在川渝落地建设,有的已经产出了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川渝首批3个共建重点实验室正式认定,1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优化重组,在先进核能、生物医药、空气动力等多个领域形成原始创新集群。

激发创新动能,必须同产业衔接。成渝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合作计划,现已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61项,共享大型仪器设备1.3万余台(套),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节能辅助驾驶系统等一批创新成果成功研制并实现应用。

为进一步释放创新潜能、完善创新生态,川渝还共同设立50亿元(首期10亿元)科创母基金,协作深化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推动“重庆英才服务卡”、“天府英才卡”服务内容对等互认,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800亿元。

勇闯改革深水区共谋新未来

2024年3月17日,一辆电客车平稳通过成都轨道交通资阳线最后一段岔道,标志着该线圆满通过接触网热滑试验,为9月全线开通运营奠定坚实基础。作为四川第一条跨市域轨道交通线路,该线建成后,将推动成都、资阳迈入“轨道同城”时代。

2024年3月31日,重庆轨道快线璧铜线完成全线铺轨工作,项目实现“轨通”,为今年年底全线通车打下了坚实基础。作为重庆东西向大都市圈市域轨道快线,璧铜线建成后铜梁至重庆中心城区车程只需要不到1小时。

正在建设的轨道交通资阳线与重庆轨道快线璧铜线,都将拉近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它们共同指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个关键词——都市圈。

一直以来,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是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大目标,就是要通过都市圈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具体来说,就是既要提升重庆、成都中心城市综合能级和国际竞争力,也要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强化协同辐射带动作用,以大带小、加快培育中小城市,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以城带乡、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城市群发展格局。

双核引领、区域联动。

在成都,四川加快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59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40.3亿元,82项合作事项走深走实;成都都市圈产业建圈强链攻坚行动稳步推进。

在重庆,当地梯次推动重庆中心城区与渝西地区融合发展,实施先进制造业发展“渝西跨越计划”,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倍增行动。2023年,渝西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重庆全市比重达26.5%。

成都向东、重庆向西,两大都市圈双向奔赴、相向发展。依托资源禀赋、人员往来、产业联系等方面的优势,区域中心城市和毗邻地区呈现出协同发展的新气象。

先立后破,改革为要。而协同发展本身就是一场深层次改革。

每天下午5点,一辆厢式运输车准时停靠在位于川渝高竹新区的四川欣悦精工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门口,工人们将刚出厂的氮气弹簧产品搬运上车、整齐码放。装载完成后,它将开往重庆主城区仓库,产品在那里根据订单需求对外转运。

这家汽车零配件企业客户遍布全国,运输需求大、时效要求高。企业相关负责人说,自从落户川渝高竹新区,产品都是当天生产当天发运,不仅可以有效节约运输成本,更增强了企业对市场的响应度。

川渝高竹新区位于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高滩镇与重庆市渝北区茨竹镇交界处,规划面积262平方公里,是川渝两省市共同设立的跨省域共建新区,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试验田”。

高竹新区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导向鲜明、直取要害。

——重塑行政管理体制。广安、渝北共派干部成立新区管委会,并合资成立开发公司作为新区综合运营商,构建起“管理机构+开发公司”新管理范式。

——创新开发建设体制。新区作为独立经济单元运行,但区内企业可在土地、财税、人才等政策上横跨两地自主选择,“成本就低不就高、优惠就高不就低”。

——构建利益分配机制。新区按照“存量收益由原行政辖区各自分享、增量收益五五分成”的原则制定利益分配方案,探索跨省投资、成本分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

在大刀阔斧的改革下,高竹新区快速成长为发展热土。截至目前,新区已累计入驻企业201户,签约川渝共建重大项目58个,协议投资206.68亿元。新区80%企业来自重庆、90%产品配套重庆。

聚焦重点区域、强化攻坚突破,川渝下定决心要啃制度创新的“硬骨头”。

2022年下半年,《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出炉。这份以“重庆”打头的规划,却是由重庆和四川两省市人民政府共同印发。因为它的规划范围除了重庆辖区还涵盖四川广安,使广安成为全域纳入跨省域都市圈的地级市。

从此,广安便以“同城融圈”为引领,将加快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打造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作为发展目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项目之一的重庆梁平至四川开江高速公路(梁开高速)重庆段于2024年4月30日0时正式通车。梁开高速建成后,将辐射川渝两地20个乡镇,带动相关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发展。图为2024年4月28日拍摄的重庆市梁平区境内梁开高速与张南高速联通的齐河枢纽互通。 新华社记者 唐奕/摄

从交通大会战,到产业大协作,再到公共服务资源大整合,借着重庆都市圈的牵引,广安正从昔日平平无奇的“川东一隅”,一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川渝焦点”。

双核大齿轮,带动若干小齿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疏密有致、集约高效的联动发展格局呈现良好势头。

“一盘棋”思维越试越活,一体化之路越走越宽。

川渝两地共同推进市场准入“异地同标”;协同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长江干流川渝段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311项“川渝通办”事项累计办理超1500万件次,老百姓“跨域无感”成为常态。

站上新起点,舞台更宽广。

2024年2月18日,重庆举行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要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加快打造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升级版。

2024年3月15日,四川召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强调要扎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

突破的关键在实干,创新的行动在一线。

2024年1月,《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4年重大项目清单》发布,300个项目总投资约3.6万亿元,数量和投资额均再创新高。

这些项目涵盖基础设施、现代产业、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生态环保、对外开放、公共服务等七大重点领域,将助力成渝地区进一步畅通大动脉、建强产业链、做优生活圈。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川渝两省市勇担新使命,正在巴蜀大地共同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图景。

执笔:胡旭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