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角下的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理论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角下的美丽中国建设

摘要: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挑战。本文旨在探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如何与当前美丽中国的绿色低碳转型实践相结合,通过挖掘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现代价值,提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具体路径建议。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色低碳;美丽中国;转型路径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和气候变化挑战。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高碳排放的发展模式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这不仅威胁到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也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党中央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科学指引。[3]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论断,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全局,旨在通过弘扬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绿色低碳理念的内在契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主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全面考虑自然承载能力,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绿色低碳理念是现代社会发展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性的必然要求,提倡降低碳排放,提升能源效率,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这一理念强调的是尊重自然系统的承载力,注重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改善,力求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减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绿色低碳理念高度契合,两者均立足于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倡导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发展。

首先,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根本出发点,倡导建立在生态容量基础上的发展模式;其次,强调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第三,注重生态文明教育和社会参与,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通过这些内在契合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价值导向,为美丽中国建设铺设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绿色低碳转型的内在契合,不仅为我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价值导向,更为实现“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过程中,既需要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和政策引导,也需要个体的自觉行动与积极参与。通过不断深化这种内在契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我们才能真正迈向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角下的绿色低碳转型策略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绿色低碳转型策略不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求,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这一转型策略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与实践智慧,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1.制度创新与政策引导

制度创新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求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立法明确资源环境的产权归属,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法律保障。政策层面,应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激励与约束机制,如碳交易市场、绿色税收、环境补贴、绿色信贷等,用经济手段引导企业和个人减少碳排放,鼓励低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气候治理,共享绿色低碳技术,协同推进全球气候行动。

2.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优化

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在于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的根本性调整。在产业结构方面,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绿色协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能源结构方面,加快从化石能源为主向清洁能源为主的转变,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步降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依赖。

3.科技创新与绿色技术进步

科技进步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强大动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支持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如高效节能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等。通过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降低绿色技术的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此外,加强数字技术与绿色低碳的融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优化能源管理、提升环境监测水平,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和环境精准保护。

4.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变革

绿色低碳转型离不开公众意识的觉醒和行为的改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励公众减少不必要的消费,选择环保产品,参与绿色出行,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通过教育引导和文化培育,提高公众对绿色生活重要性的认识,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此外,利用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新兴传播渠道,扩大绿色低碳理念的影响力,激发更多人的参与热情。

5.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绿色低碳转型策略中,生态保护与修复占有重要地位。应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退化的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同时,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对于因保护生态而限制开发的地区给予经济补偿,确保生态保护与当地居民生计的和谐统一。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治理措施,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绿色低碳转型策略,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它要求我们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技术革新、生活方式等多维度上同步推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守护好地球这个唯一的家园,迈向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未来。

三、绿色低碳转型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我国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但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仍然面临着一系列复杂而紧迫的问题与挑战。

技术瓶颈虽然我国在新能源技术、绿色制造等领域取得了突破,但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然依赖进口,且在技术转化效率、成本控制等方面尚有待提升。例如,储能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和电网稳定性。

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以高能耗、高排放产业为主导,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特别是煤炭、钢铁、化工等行业的绿色转型面临巨大压力。

政策执行力度与监管问题虽然已出台众多绿色低碳相关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受到地方保护主义、部门利益等因素影响,政策落地效果不尽如人意。此外,环境监管力度不足,绿色低碳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和奖惩机制尚待完善。

公众认知与参与度不高绿色低碳理念尚未完全深入人心,部分企业和公众对绿色低碳转型的认识不够深入,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四、对策建议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持续增加对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扶持本土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绿色技术,破解技术瓶颈。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严格执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对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产业。同时,推动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提升工业生产过程的能源利用效率。

强化政策执行与监管健全绿色低碳法规体系,细化政策执行细则,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惩违法排污行为。建立完善的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评价体系,引导市场消费向绿色低碳转变。

提升公众参与度与环保素养加大绿色低碳理念的宣传教育力度,普及绿色低碳知识,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广泛传播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鼓励公众参与绿色低碳社区、企业建设,通过绿色积分、碳交易等市场化手段调动公众积极性。

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绿色低碳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经验和技术,同时积极对外输出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成功案例与经验,共同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结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美丽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实践中起到了关键的指导引领作用。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应当继续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不断挖掘和弘扬传统生态智慧,结合新时代的要求和全球发展趋势,创新和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向着美丽中国的宏伟愿景稳步迈进,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贡献力量。同时,中国在绿色低碳转型的成功实践也将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和参考范式。

(作者简介:李戈,国有金融企业党建宣传高级经理。)

参考文献:

[1]《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行动指南》,《人民日报》2023年6月5日。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3页。

[3]《开辟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新境界》,《人民日报》2022年7月18日。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