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韩朴:从北京中轴线看中国古都文化(2)

二、中轴线布局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儒家十三经的《周礼》中有一篇名为《考工记》的文章,其中有一段关于都城的描述,讲的是工匠建设国都应该怎么建,比如国都是矩形的,周长九里,每一面都是三个城门,国都内有“九经九纬”。所谓“九经九纬”,“经”指的是南北方向的大街,“纬”指的是东西方向的大街。城市里的功能布局是左祖右社,即左边是皇帝家的祖庙,右边是社稷坛,社稷代表的是江山,然后朝廷在前边,市场区在后边。《考工记》这篇文章尽管出自《周礼》,但是实际出现的时间仍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是汉代才出现的。而且,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考工记》所描述的这种都市布局还没有被任何一次都城考古所证实,只有近似的而没有完全相同的。所以,春秋战国时期是否就已经有了这种中轴线布局,仍有争议。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古人在都城建设中的“尚中”思潮确实是很早就产生了的。什么是“尚中”思潮?“尚中”就是以“中”为时尚,追求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早在西周以前就有一部分都城已经开始表现出这种倾向了。比如,洛阳附近有一个偃师县,考古发掘出了一个商代都城,推定的存史年代应该在公元前1600年到1400年之间,是目前发现的采用中轴对称布局的最早实例;河南安阳发掘出的一处商城,被称为洹北商城,经过研究确认是一处商代中期城址,也是矩形、带有中轴线的类似“四合院”的形式。但是,目前夏商周三代的都城遗址,一般还看不出有完整的中轴线布局。因为这一阶段的中华民族还处在“童年时代”,虽然在都城规划上已经有了“尚中”的意识,但大体上还是以朴素的实际应用为主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时代已经改变,不再是一个单一王朝了,而是孔子说的“礼崩乐坏”的年头。在这种情况下,都城的形势布局肯定会发生变化,比如各国诸侯普遍把君王专属的宫城从国家都城的中心位置独立出来,放在外郭城的一边、一角上,即所谓的“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也就是说,“城”与“郭”有了分工。赵国首都邯郸就是“城”和“郭”分开的双城制或多城制,分为大北城和赵王城。其中,赵王城是由三个小城组成的,即北城、东城和西城。在西城里就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前后分布了三个高高的土台,作为基址,有两个作用,一是在意识形态上的作用,即要朝见君王就得往上走,二是军事攻伐作用,即往上打不容易。

秦国首都咸阳也是诸侯之城,而不是全中国的首都。自从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迅速膨胀,咸阳城的建设也大幅度发展。等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咸阳就由诸侯之城变成了天下帝都,其性质变了,都市范围也急剧扩大。秦始皇往东灭六国,每灭一国就把那一国的大朝政殿拆了运回来,以作为征服的象征。秦始皇自己建的宫殿也很多,即所谓的“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无论是规规矩矩的矩形城墙,还是“城”“郭”分离的双城制,乃至像咸阳这样没有城墙,我们实际上都没有从中发现统一、长远的都市规划。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