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以鉴往知来的历史视野科学判断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以善谋全局的战略思维系统谋划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以真挚深切的人民情怀坚定站稳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价值立场,以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充分体现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世界担当,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同时,深刻彰显了其科学性、系统性、人民性和世界性的鲜明品质,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并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阐明了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
(一)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进步举世公认,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社会各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度不断提高,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振奋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同时,思想文化领域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十分复杂。
1.从国际上看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中国发展模式的影响日益扩大,围绕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较量日益凸显。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将西化分化和“颜色革命”矛头对准我国,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丑化我们党和国家的形象。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活跃,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
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在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传播媒介优势,竭力推销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手段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隐蔽。“中国崩溃论”并不是近几年出现的词,有的西方国家曾经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并对中国的发展作了一系列预判。但实践证明,中国没有崩溃,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各种敌对势力一直企图在我国制造“颜色革命”,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国政权安全面临的现实危险。他们选中的一个突破口就是意识形态领域,企图把人们思想搞乱,然后浑水摸鱼、乱中取胜。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历史和现实都警示我们,思想舆论阵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取得全胜。
今天的中国创造了令世人震惊的“中国奇迹”,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但是我们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并不完全匹配,“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际舆论场上“西强我弱”的局面一时也很难改变。在国际交流中,中国有时候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
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可以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也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
2.从国内来看
在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人们思想观念的独立性、差异性、多样性、多变性日益增强,一些错误观点时有出现;一些腐朽落后思想文化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一些人对意识形态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虚无论”“无用论”“教条论”等认识误区和错误论调;等等。特别是网络舆论乱象丛生,随着现代信息传播技术迅猛变革,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社会舆论的形成和传播渠道更加复杂多元,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正在重塑调整,新兴舆论阵地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
如果对上述国际、国内的情况进行概括,我认为有五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迫切需要振奋广大干部群众自信自强的精气神、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二是面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任务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三是面对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浪潮,迫切需要更加主动抢抓发展机遇、有力有效应对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重大考验。四是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局势,迫切需要提高斗争本领,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五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外部环境,迫切需要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二)历史方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科学的历史观,在打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时空观中建立中华文化发展和世界文化格局的完整坐标系,用历史映照现实,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科学历史方位。
1.需要以文化自信自强铸就新辉煌
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长期奋斗的历史产物,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品格、精神特质和文化基因,虽然在近代一度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但是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自觉承担起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的使命,在赓续文脉中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和人民的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改善。
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只有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文化与国脉紧密相连,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是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尤其是在党领导人民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既需要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又需要文化建设提供深厚的文化根基,融入经济、政治、社会发展领域,发挥“助推器”“导航灯”“黏合剂”的作用。
三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阶段更加需要实现人民群众精神上的富裕。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供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落实文化惠民工程,才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需要坚持和巩固文化主体性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就在于坚守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推进文化建设,明确提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这标志着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一是明确提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论断。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历史纵深出发,清醒地认识我们独特的民族品格和文明体系,科学地审视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明确提出了这一重大论断,体现了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的清醒认知和高度自信。只有坚定文化主体性,我们才可以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有实现发展的坚实基础,新时代文化建设才能产生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
二是系统阐述坚持和巩固文化主体性与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关系。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与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化自信正是建立在坚定的文化主体性之上才能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开放包容也正是源于文化主体性才得以避免盲从和照搬其他文明成果,守正创新正因为坚定了文化主体性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这都要求我们坚持和巩固文化主体性,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三是明确提出“两个结合”以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两个结合”的提出不仅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规律,更彰显了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使得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结合”中互相成就。
3.需要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积极推进国内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努力打造对外传播体系,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国际话语权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但是,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舆论斗争异常复杂,我国国际传播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明确提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一是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需要提升国际话语权。由于长期以来西方国家霸占国际话语,导致中国长期以一种“他塑”而非“自塑”的形象展现在世界上,在国际上时常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信息流的“逆差”、主客观印象的“反差”影响着我们在世界舞台上的真实形象。因此,有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打破西方话语霸权,逐步扭转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逆差和弱势地位。
二是对外传播体系不够健全,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激荡交锋的局势,我们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将“形于中”的文化“发于外”。讲好中国故事实质上就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从而增强中国话语权。
三是我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需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更加有能力也有实力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突出问题作出中国贡献。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厘清了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原则与理论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出席一系列重要会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对网信、文艺新闻、哲学社会科学、思政、文化传承发展等各个领域,进行统筹谋划、分类指导、部署推进,倾注了巨大心血,投入了大量精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最具标志性的成果,就是从根本上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就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我们可以从以下十一个方面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第一,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第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第三,“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第四,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彰显了我们党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担当。第五,坚定文化自信,体现了我们党对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高度自觉。第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第七,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必然要求。第八,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体现了我们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鲜明立场。第九,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第十,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体现了我们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的战略谋划。第十一,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开放包容的胸襟格局。
(一)根本原则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领导力量、价值立场和方法要求。
1.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具体要求,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指向的是实现党的组织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的内在统一,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有利于在长期的文化建设实践中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沿着正确道路一以贯之地推进。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首要的就是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即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作为基本原则贯穿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明确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性质,体现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本质要求。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新时代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各方面切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明确文艺发挥最大正能量的前提条件,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作为思政课建设的根本保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