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为北京市民创造“家门口”的幸福

城市副中心为北京市民创造“家门口”的幸福

XxjdzbC007032_20230713_CBMFN0A003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沙盘模型。新华社记者 温竞华 摄

“就说我们小区这一片吧,靠着运河商务区,瞧这一座座高楼,都是这几年盖的,特现代!”“现在,每天一出门,都能感受到朝阳般的气息,特别有活力。”三大文化建筑、环球影城、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京帆”……这些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地标,给人带来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力。在“老通州”眼里,家乡发生了巨变,到处都美哒哒的,倍感自豪。

2016年5月27日,中央政治局研究部署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千年古城从此奏响建设新曲。从2020年起,城市副中心连续四年保持千亿投资规模,有力支撑控规落地。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蓝图逐渐变为实景。作为北京新两翼中的重要一翼,通州羽翼渐丰,初现峥嵘。随着城市框架有序拉开,绿色发展特色凸显,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承载力、吸引力和辐射带动力持续增强,北京城市副中心已成为千年古都又一张靓丽名片,与河北雄安新区“两翼齐飞”。

看承接疏解,宏图变实景。聚焦“以副辅主、主副共兴”,北京市级行政办公区一二期先后在城市副中心建成投用,市级机关两批集中搬迁工作顺利收官,35个部门1万余名干部职工全部迁入副中心。据统计, 近年来累计已有三峡集团等93家央企二三级公司、61家市属国企及下属企业、460余家金融及关联机构入驻副中心,逐步形成了六大产业集群。北京城市副中心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

看绿色发展,分外养眼。5月的城市副中心仿佛就是莫奈花园,原来的化工厂和数不清的小工厂不见了,变身“大花园”。副中心就是“长”在森林里的城市,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生态画卷已从蓝图畅想变为美好现实。最具标志性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占地11.2平方公里,开园以来已接待上千万游客。通过大范围植绿补绿增绿,当前城市副中心“两带、一环、一心”绿色空间格局已基本形成,辖区森林覆盖率达33.70%。生态基底织线成毯,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绿色建筑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发。

看产业赋能,集群建设提速,科技创新增强。围绕主导功能,重点培育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种业六大集群,加速布局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能源三大未来产业,以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助力新城加速崛起。

看城市治理,拔节与创新并行。城市副中心不仅是炫酷的地标,更是以崭新营城理念搭建城市框架、治理“大城市病”的示范。2019年启动的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把东六环局部路面引入地下隧道,以解决交通拥堵、分割城区等问题,完善路网系统和绿色空间格局。

看民生改善,芝麻开花节节高。与机关和企业一起搬来的,还有好学校、好医院。2021年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1400余名学生和140名教师走进了新校园;2023年北京景山学校通州分校迎来首批900名高一新生……近年来北京市教委统筹全市63所优质学校“一对一”支持通州区,相继在城市副中心落户。据介绍,去年,北京市十一学校通州实验学校挂牌成立、北京第一实验学校等投入使用,全区新增中小学学位1.3万个,教师交流轮岗1257名。

更多医疗资源的加入增强了副中心医疗“硬实力”,医联体建设提高居民就医“软实力”。以北大人民、友谊医院、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及潞河医院为核心医院的片区制医联体建设,让居民在基层医院看病更方便、更放心。

北京城市副中心走过“打基础、补短板,有序拉开城市框架”的开创阶段,已迈入“立长远、强功能,全面上台阶”的新阶段,成为新时代首都发展的生动写照。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在深深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每一寸土地。(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淮滨县委组织部干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